海宁:600亩鱼塘搞出新名堂
海宁日报记者 俞伟慧
连日来,在海宁周王庙镇云龙村盛旭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连片的鱼塘已绿意浓浓,工人们正在抓紧补种秧苗。
“养鱼不换水,种稻不施肥。”30岁的苏晓逸这样吆喝自己的鱼虾稻共生池塘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今年初,他开始探索鱼虾稻共生的水产养殖技术,这一技术作为新型池塘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是对鱼稻共生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不仅能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还具有净化水质、减少养殖污染的生态效益。
“父亲一直从事水产养殖,潜移默化中我也喜欢上了这一行。”在别人眼中,苏晓逸是会计、国贸双学位的“海归”,但令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他2009年回国后,便干起了水产养殖,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公司的水产养殖面积已达到了1046亩。
去年,苏晓逸了解到浙江大学培育成功了一种新型水稻,这种稻株高可达1.2米,叶片大而长,抗病虫性好,种在深水里看起来像芦苇,适宜鱼塘种植,被称为鱼稻。
将鱼稻种在鱼塘里,再养上鱼虾,可以达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之忧,种稻不施肥而能茁壮生长”的效果。这让苏晓逸看到了未来水产养殖的新方向,他立即与浙江大学取得联系,订购了50斤鱼稻种子,改造了600亩鱼塘,探索起了鱼虾稻共生池塘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今年初,苏晓逸找来了几台挖掘机,将鱼塘两边的淤泥挖出,填在鱼塘中部形成高地,高地上种植鱼稻,鱼虾就在低洼的水里生长。每年四五月份播种秧苗,九十月份鱼稻收割,鱼虾可根据季节、市场需求分几轮投放。
采用鱼虾稻共生池塘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后,苏晓逸根本不担心自己的鱼塘污染环境。在他的鱼塘里,南美白对虾、鲢鱼、鳙鱼等水产品与鱼稻成了“好邻居”,种植的鱼稻不需要施肥,鱼虾的排泄物就是最好的肥料,鱼塘也不需要换水,水稻生长会不断净化水质,不但省下了肥料和清淤的费用,还真正做到了养殖无污染,产品绿色无公害。此外,鱼稻还有一个抗淀粉性的优点,尽管今年的稻谷要到10月份才能收割,但苏晓逸已接到了数千公斤订单。
苏晓逸算了一笔账:50斤鱼稻种子种了600亩鱼塘,预计能收获稻米1万公斤,按照去年省农博会行情,一斤鱼稻米能卖20元,销售额可达40万元,亩均约660元。鱼塘里的南美白对虾,按照去年25元一斤的行情,预计每亩能卖12000元。青虾去年能卖到50元一斤,目前还没到养殖季节,但养殖后预计每亩能卖4000元。再算上其他鱼类的收入,亩均销售收入近2万元。
记者从海宁市农经局了解到,苏晓逸探索出的鱼虾稻共生池塘生态循环农业技术走在全省前列。“符合现代农业、渔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是海宁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具有巨大的研究与推广价值。”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约4万亩,等鱼虾稻共生池塘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成熟后,将在全市进行推广,计划至2017年推广面积达到3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