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要闻

文章导航

蹄疾步稳踏新程

——嘉善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蹲点报告

  初夏的嘉善,生机盎然,改革气息扑面。

  506平方公里面积、38万户籍人口,翻开浙江地图,嘉善只是杭嘉湖平原上的一个小县。

  一年前的春天,嘉善成为全国唯一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担负起为全国县域科学发展探路的重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今年春天,改革风潮再起嘉善:省政府正式批复实施《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嘉善“建设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争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赋予嘉善最大的先行先试权,以点带面为全省乃至全国县域科学发展探路再出发。

  面向未来的这场赶考,嘉善人正努力答卷。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嘉善蹲点采访,寻找个中答案——

如何厘清

政府权力边界——

自我革命,

把该放的权放到位

  一个世界500强企业,从签约到开建,需要多少时间?

  嘉善给出的答案是90天。

  近日,计划总投资1.3亿欧元的世界500强项目——喜力啤酒嘉善工厂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嘉善11个实施“零审批”的企业投资工业项目中的一个。

  “快!真是快!”谈起“零审批”,喜力亚太华东区总经理陈春岩这样形容他的感受。项目从签约到领取营业执照用了45天,从签约到开工建设用了不到3个月。

  嘉善推行的“零审批”是对民资和外资鼓励类、允许类的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按照政府设定的准入条件、建设标准和相关要求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自主依规设计、评审、报备,选择施工单位,竣工以后接受全面验收,不达标不投产,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

  项目“零审批”,服务要跟上。每周五,在嘉善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都有一次组团式“会诊”,县发改、经信、商务、环保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申报项目进行联审,提出意见建议,并进行评分,变“企业多头跑”为“部门主动跑”。

  嘉善斯麦乐食品公司急需安装设备用于试生产,但厂房还未通过竣工验收。为解决这一难题,县里组织了发改、经信、住建、国土、环保等部门联合上门进行了预验收,为企业顺利完成竣工验收“加速度”。

  “我留学归来创业,看中的就是嘉善效率。”斯麦乐公司副总经理莫雪峰今年30出头,作为创二代,他放弃在国外知名金融机构工作的机会,在嘉善全力打造集工业生产与旅游于一体的巧克力乐园。

  权力瘦身,把该放的权放到位,其背后,是政府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

  嘉善是全省唯一的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同时,正全力打造全省审批事项最少的县,一口气取消了953项审批事项,变事前准入审批为事后备案监管。目前,除已启动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改革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等多项重点改革也已全面启动。

  放权不是放掉责任,放得下还要管得好。

  如何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在姚庄镇,一场有效整合执法资源、降低行政成本、解决多头执法和执法空白等问题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已全面实施。

  来到全省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的姚庄镇,一块特别的牌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嘉善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姚庄分局。

  “换牌子”的背后是政府职能的深刻变化。去年10月1日,姚庄镇实施了以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原本分属全县17个部门,涉及25个行政执法领域的1491项行政处罚事项,被集中划转到姚庄分局,执法范围也从集镇拓展到了企业、农村。

  见到分局副局长许剑浩时,他正与同事对镇上一家饲料厂涉嫌非法开采地下水资源进行调查。“城管管起水资源,可不是‘多管闲事’。”许剑浩说,根据改革要求,这是他们综合执法的一项职责。据此,执法人员对该厂处罚5万元,并提出整改要求。

  数据更有说服力。截至4月底,嘉善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姚庄分局共办理联动审批行政许可192件,全部免去县级审批环节,提速50%;查处各类行政处罚案件158件,其中有22件涉及部门多、执法难事项得到解决,群众满意率大幅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姚庄的模式有望被推广至全县。在嘉善,所有镇(街道)将设置综合行政执法分局,涉及18个职能部门1000多项行政处罚权,相应的编制、人员将划转到县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推进管理和执法重心下移,实现综合行政执法的城乡一体区域全覆盖。

如何高效配置资源——

市场主导,向机制改革要红利

  一个小小街道,何以能吸引2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入驻?

  带着疑问,我们走进罗星街道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一幢幢小楼临河而立,一处处绿地生机盎然,一块块高科技公司的门牌彰显着园区品质。

  王寅是第一个进驻园区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和团队研发出环保型的防火防腐新型实木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

  “简单地说,我们主打的产品就是‘烧不着’的木头。”王寅拿起一款产品说,他们以普通木材为原料,采用自主研发的设备及工艺,通过聚合反应,给木材穿上了一件“防火衣”。产品量产后,王寅准备与当地木业企业合作,以此带动嘉善传统木业产业转型升级。

  “眼下,进入归谷园的项目起码要迈过两道门槛:亩均产值必须超过500万元,亩均税收必须超过35万元。”罗星街道党委书记王永根向我们伸出两个手指比划道,园区已引进19个项目,预计亩均税收达85万元。

  王永根的底气,来自嘉善近年来建立的创新发展的激励机制。县里设立了5000万元的归谷创业基金,对高科技人才项目启动给予资金补助。同时,对领军人才项目给予100万元至500万元的创业资金补助,对领军人才的办公用房、公寓用房给予一定的租金减免优惠。截至目前,已累计为19家企业发放资金补助2000多万元,向硕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发放生活津贴700多万元。

  要素去哪儿,市场说了算。在市场这根指挥棒下,嘉善实施退低进高三年行动计划,力争腾退4000亩低效用地。

  作为国内紧固件行业龙头企业,嘉善晋亿公司抓住生产主业的同时,开建物流园,向制造服务业进军。

  走进晋亿物流园工地,施工建设正如火如荼:一体式自动化设备基础浇铸完成,自动化仓库主体项目正在封顶,最高的自动化仓库货架达24米。“这些货架犹如酒店式公寓,每一格堆放不同规格的产品,实现智能化配送。”公司副总经理涂志清说,物流园增资15亿元,却不增一分地,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50亿元,将成为全球一流的采购、配送物流中心,带动企业从紧固件制造商向供应商转型。

  以亩均、人均产值论英雄,差别化配置资源和政策。眼下,嘉善根据亩均税收、亩均销售收入、亩均工业增加值等指标按不同权重,计算出嘉善全县3亩以上用地的1500家企业综合得分,将企业分为鼓励发展(A类)、自我提升(B类)、倒逼提升(C类)三类,并在立项、用地、用水、用电、银行信贷、土地使用税等要素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政策,倒逼企业转产、转业、转移,或引导企业增资、增产、增税但不增地。

  “优等生、差等生,一目了然。”我们见到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陆春浩时,他扬了扬手中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表说。他们对辖区内所有企业做了一次“体检”,从科技创新能力、用地绩效、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等方面逐一排摸,今年计划腾退低效用地420亩。

  腾出“笼子”,换来“好鸟”。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一个家具企业腾退的385亩土地,引进了精迪敏科技产业园项目。这个总投资1.8亿美元的项目,以生产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手持电子计算机终端和应用软件为主。6月底,一期工程即将开园,届时将迎来上百人的高层次人才研究团队,亩均产出将达到千万元以上。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杠杆效应正在显现。一季度,嘉善新批工业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62个,平均投资规模为8426.41万元,同比增长270.03%,而在今后5年,嘉善将实现亩均产出的倍增。

  体制机制创新,不仅是市场化配置资源。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往往存在城乡规划两张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两本账、城乡公共服务二元化的问题。“从体制机制上算好这三本账,才能更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嘉善县县长许晴说,他们对整个县域编制全域规划,在加快建设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农村新社区的同时,保留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江南水乡韵味和现代农业基础的村庄。

  作为全省两个“五水共治”机制创新试点县市之一,嘉善创新建立机构统一、规划统筹、执法联动、资金多元、应急到位、公众参与的“五水共治”机制。此外,探索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环境污染事故、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乡抗洪除涝等一系列应急机制。

  走进嘉善县治水办会议室,映入眼帘的是该县6镇3街道的10张“清三河”作战图,清晰绘出了各条河道治理攻坚战的路线图,用公示牌的形式公开河道整治措施、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作战图为指引,嘉善未来3年计划投入60亿元实施55个工程项目,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工作。

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城乡一体,建民生幸福新家园

  来到嘉善,一组数据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2013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和2万元,收入比为1.97∶1,小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连续10年增幅超过10%。

  数字显得枯燥,老百姓的感受来得更加鲜活。

  “住得舒心,创业也更方便。”四十出头的单利华从干窑镇长生村搬迁到镇上的月半湾小区后,在镇上开了一家手机店,生意日益红火。

  “以前,我们村远离镇区,交通不便,连汽车都开不到家门口。” 单利华说,如今他的生活半径变小了,但享受的公共服务变“大”了——小区附近有农贸市场、超市、健身设施等公共配套服务。“城里有的好东西,我们这里都有。”今后,将有3000户农民跟单利华一起生活在月半湾小区。

  在嘉善,城乡二元鸿沟正在慢慢消弭。嘉善将农房改造集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引导形成9个现代新市镇和68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在这些农村新社区,所有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生活等,全部和城市社区一样。农民就地就近实现非农就业和市民化,农民收入更加多元,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公共服务享受更加便捷充分。

  农民变市民,就业是关键。近年来,嘉善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机制,搭建农村劳务合作平台,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去年以来,全县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万多人,培训后大部分在其居住地附近的工业园区从事二三产业。

  随着城乡教师双向流动进入第3个学年,嘉善健全城乡学校设施标准统一、教师编制统管、工资福利统筹机制,城乡教育均衡化正一步步实现。

  “学了版画后,我喜欢观察生活,也更能从中发现美了。”王婷是大云中心学校六(2)班的学生,她和许多农村学生一样,以前并没有机会接触版画。原嘉善四中美术老师蒋维来到大云中心学校后,为王婷这样的孩子打开了奇妙的绘画世界。

  在嘉善,再偏远的农村学校也有了名师。截至目前,全县教师流动共573人,其中城乡互动320人;36所义务教育学校132名校级领导中66人进行了流动,其中31名校级领导流动到农村及基础薄弱学校;全县有137名骨干教师流入农村学校,尤其是34名名师主要流入农村学校,实现了农村学校名师全覆盖。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眼下,嘉善正全力打造“20分钟养老服务圈”,为老年人配备“一键通”服务呼叫器,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嘉善民政局局长张引华介绍,全县到14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参加活动和接受服务的老人,已达45万余人次。

  “一拨就灵,方便。”95岁的独居老人赵月珍神经衰弱,连着几晚上没睡好,而家中常备的安眠药又刚用完。此时,赵月珍想起了健康服务流动车的服务号码,电话拨通不出半小时,医生就送药上门。

  如今,嘉善去上海枫泾坐公交只需6元钱。枫泾至嘉善的“枫嘉线”是嘉兴市首条省际公交线路,也是上海首条真正意义上的毗邻地区公交化班线。

  17时35分,上海人董惠珍在嘉善南站坐上了开往枫泾的公交车。“这趟车既舒适,又便当。”在车上,董惠珍和记者拉起了家常。董惠珍十多年前定居上海,家里亲戚好友却还大多在嘉善,她几乎每个月都要回嘉善走走。

  “现在好比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董惠珍枫泾下车后,转乘枫梅公交专线,再转一趟地铁,两个小时后就已在上海市区的家中。“比起自己驾车,不仅省钱,而且省心。”董惠珍说,“枫嘉线”开通后,亲戚走动频繁了,感情也更深了。

  此外,嘉善深化与上海合作办医办学机制,大力推进上海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向嘉善辐射延伸。探索建立与上海公交、医保“一卡通”制度,城乡合作医疗与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实现异地刷卡结算。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7 蹄疾步稳踏新程 2014-06-09 浙江日报2014-06-0900010;浙江日报2014-06-0900007;浙江日报2014-06-0900009;3479449 2 2014年06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