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
凭吊历史 珍惜和平
6日,法国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包括美、俄、英、德等20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和1800多名当年参加诺曼底战役的老兵出席纪念仪式。
二战已经在欧洲翻过了历史的一页,德国的真诚忏悔,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亚洲的二战伤口依然没有愈合。凭吊历史,是为了记住战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请不要再有战争”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次历史性战役。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在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指挥下,以2万多空降伞兵为先导,近16万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从朴次茅斯起航,横渡英吉利海峡,兵分五路向诺曼底海滩发起猛烈的攻击并开始登陆。盟军此举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这其中,有177名法国士兵以及20多名中国士兵。他们的勇气和忠实,直到诺曼底登陆60多年后,才获得了法国国家的承认。一枚骑士勋章,表达了“对所有参加过这场战役中国人的感谢。……1944年,在法国最困难的时刻,中国与我们并肩站在一起,法国不会忘记”。70年来,法国每年都举行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
春末夏初的诺曼底,放眼望去,成片的油菜花点缀着绿色的田野,一派典型的和平安宁的法国田园风光。不过,沿着海岸线前行,一个又一个诺曼底登陆战争纪念馆和阵亡将士公墓指示路标,不时提醒着人们这里与其他度假胜地的不同。从诺曼底登陆的最东端乌伊斯特勒昂开始,依次可以经过宝剑海滩、朱诺海滩、黄金海滩、奥马哈海滩和犹他海滩5个登陆地点。诺曼底登陆纪念馆和阵亡将士公墓则有20多个,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当年战事最惨烈的奥马哈海滩的科勒维尔美军阵亡将士墓。
今年,1800多名当年参加诺曼底战役的老兵出席在诺曼底登陆旧址举行的纪念仪式。当年的小战士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已年至耄耋,参加纪念活动的老兵们已白发苍苍、脸上手上都布满了皱纹,其中许多人都戴上了助听器。他们坐着轮椅、拄着拐杖,与当年的战友一同回忆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92岁的老兵维克托·塔里70年前参与了诺曼底登陆。他走动需要助步车,说起话来十分吃力。维克托还能清晰地记得当年抵达诺曼底海滩时10英尺高的海堤、从海堤那头穿梭出来的子弹、被纳粹军剃了头发的法国女孩以及散落在巴黎街头的碎片,但记不得自己在战争中受过多少伤、失去多少战友。
89岁的老兵罗伯特·派珀回忆,当时只知道自己坐上了一艘美国船,要去哪里、要干什么都全然不知。罗伯特说:“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容忍,失去容忍就容易引发战争。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信仰什么宗教,我们都能生活在一起。”
罗伯特说:“学校应该教给学生这段历史,年轻人也应该到法国,去战士们的墓地,用手触摸墓碑,感受那些墓碑下沉睡的十八九岁的少年,这样他们就能学会不要互相残杀。”
“群英会”传承内在精神
诺曼底登陆70年后,世界早已今非昔比。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与传统伙伴欧洲“一家亲”的关系虽未发生实质变化,但也不是铁板一块。
法国著名作家爱德华·泰特罗4日在《回声报》上撰文称,进入新世纪后,美国的所作所为让欧洲人寒心:美国次贷危机导致欧洲债务危机,令欧洲陷入经济停滞;美国情报部门一直监听包括法德领导人在内的盟友,其在互联网上的霸道做法让欧洲无所适从;美国动用“家法”惩罚欧洲的企业,最近的例子就是要对法国巴黎银行处以上百亿美元的巨额罚款。泰特罗不禁质问:这难道就是美国与欧洲的传统伙伴关系?
在乌克兰问题上,虽然美欧在面对俄罗斯时似乎“同仇敌忾”,但一旦动起制裁真格,无论经济还是安全领域,直接受损的却是欧洲各国。正因如此,欧洲在对待普京的态度上,开始出现缓和迹象。
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也成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开展多边和双边接触的“大派对”,层级之高端、活动之密集、内涵之丰富,颇值得回味。一场纪念活动也成为了一场颇有看点的“群英会”:温情脉脉、惺惺相惜,明争暗斗、含沙射影……
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法国总统奥朗德、英国首相卡梅伦、德国总理默克尔等政要均现身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现场。然而,这些大国领导人的到来却不仅仅只是为了使诺曼底登陆这段历史更有“面子”,而是更能够展示出这段历史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团结、合作、信任。
70年前,东西方大国能够团结一心抗击法西斯,但70年后它们却貌合神离,盘算着如何让自己在与对方的博弈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幸而在这次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中人们看到,普京与奥巴马进行了非正式会面;在默克尔与奥朗德的“撮合”下,普京与乌克兰当选总统波罗申科也进行了简短会谈。在人们缅怀二战历史之际,孤立他国本就不应成为主流声音,通过对话解决分歧才是传承诺曼底精神的真谛所在。
纪念诺曼底登陆意在提醒人们以史为鉴,同时也应摒弃对抗思维。默克尔以战败国领导人的身份出席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德国政治家的责任与担当。
亚洲二战伤口亟待愈合
“在德国,我们知道是谁发动了战争,我们承认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碑揭幕仪式上的这番讲话,向世人昭示了二战结束后重新崛起的德国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德国历届政府对待那场战争的态度都是鲜明的:公开反省战争罪责,向遭到纳粹德国侵略和伤害的国家和人民谢罪。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战已经在欧洲翻过了历史的一页,德国的真诚忏悔,得到了世界的尊重。然而作为二战中亚洲战场加害方和战败国的日本,其领导人至今还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在历史问题上大开倒车,挑战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遭到国际社会广泛谴责。
为何是这样一种结果呢?众所周知,战后初期,反法西斯同盟国根据波茨坦会议决定,对德国实行反纳粹化,对主要战犯进行了审判,清除第三帝国的法官、检察官、高级行政官员、旧军官等,从而彻底摧毁了法西斯极权体制。在德国,纳粹残余分子成了过街老鼠,没有藏身之地。追捕纳粹分子的工作至今仍在继续进行。
然而,在日本却并非如此。尽管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东条英机等28名甲级战犯进行了审判,但由于美国占领当局出于其战略需要,把日本当作“反共的防波堤”,对日本实行特殊扶植政策。因此,关于严厉惩罚战犯的有关决议没得到认真执行,许多战犯受到包庇,该判刑的没有判刑,已经判刑的提前释放。于是,一些军国主义分子乃至战犯又得已在社会上活动,并形成右翼势力,一有机会就兴风作浪,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篡改历史教科书就是一例。近几年,日本屡屡发生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一些日本政客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还不时制造事端,伤害当年侵略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
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问题,很难取得别国的信任与理解。日本的上述做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警觉和忧虑,加剧了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当前国际秩序的主体框架,仍是当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频频为军国主义招魂,使日本日渐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颠覆者,其散发出的“负能量”不仅危害中国,还会颠覆现行国际秩序,瓦解进步的反法西斯价值观。
(据新华社、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