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合作论坛走过十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当时
中阿关系打开新机遇之门
构建“1+2+3”格局
从开罗到北京,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走过了硕果累累的十年。在各自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再次聚首,共商中阿合作论坛建设和中阿关系发展大计。
顶层设计
构建“1+2+3”格局
6日下午,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外交部长王毅在会议间隙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要携手共建习主席倡议的“一带一路”,以此开辟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一次非常团结、友好、务实和前瞻的会议,我们对会议的结果感到满意。”
在当天上午的开幕式上,习近平出席发表了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讲话。习近平表示,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中阿人民的祖先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当前,中阿都面临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希望双方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富认为,习近平主席阐述的“1+2+3”合作格局是一个新提法,极大充实了中阿合作的内涵。
“1+2+3”的合作格局,“1”是以能源合作为主轴,“2”是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3”是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
李国富说,油气能源是中阿之间成熟、稳定的传统合作领域。习近平主席提出深化油气领域全产业链合作将拉近中阿利益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结合阿拉伯国家的需求和中国的优势,双方互补性很强;中方优化贸易结构、强化投资,可以帮助阿拉伯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创造就业机会。此外,中阿在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等高新领域的合作,有利于双方打造新的增长点,提高中阿合作“含金量”。
“阿拉伯国家也期待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合作。这不仅有助于解决他们的民生问题,也能提高工业、科技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李国富说。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问题研究所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朱威烈认为,“1+2+3”合作格局的设计,紧贴中阿合作的实际,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建设在阿拉伯地区的主要内容。中阿都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享治国理政经验和发展成果,对阿拉伯世界是利好。
中国入联
12票来自阿拉伯国家
中国与阿拉伯地区之间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年代。昔日,那些令人敬佩的开拓者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陆路和海上两条通道把中国和中东阿拉伯地区联系起来,互相交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新一代领导人,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了中东地区。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国成立。1956年5月30日,中埃两国就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当年,中国又与叙利亚、也门建交。这三国是1956年世界上与中国建交的仅有的3个国家,而且都是阿拉伯国家,从而使与中国建交国增加到26个。
新中国成立后,阿拉伯地区的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中国政府对此给予极大关注。
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陈毅副总理兼外长陪同下访问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苏丹5个阿拉伯国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总理首次访问该地区。周总理访问埃及同纳赛尔总统会谈时,提出了关于中国政府处理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为中国处理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经贸关系逐步发展,中国向这些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如经济援助贷款、无息贷款、援建工厂,等等。中国提供的这些援助增强了受援国经济建设的能力,树立了中国的形象,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也为后来这种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10月25日,联大表决23个国家提出的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这23个提案国中有7个是阿拉伯国家。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该项提案。在这76张赞成票中,有12张是阿拉伯国家投的。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这与阿拉伯国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中国改革开放后,同所有22个阿拉伯国家均建立了外交关系。进入新世纪后,中阿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建立新的双边合作机制。2004年1月30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设在埃及开罗的阿盟总部,会见了阿盟秘书长和22个阿盟成员国代表。会见结束后,李肇星外长与穆萨秘书长共同宣布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
交流融合
友好基因在现代发酵
伊拉克人阿里的餐厅刚开张十多天,已有不少回头客。在广州市越秀区小北地铁站外,包括阿里的餐厅在内的多家中东餐厅等,构成了聚居于此的中东阿拉伯人的生活圈,也和广州市民的生活形成了交集。
不仅在广州,近年来,北京、浙江义乌、宁夏银川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街头开始出现阿拉伯人的面孔。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曾经成为连接中阿人民友谊的纽带,是中阿共同的历史基因。如今,“一带一路”成为当代阿中互利合作与共同发展之路,给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带来和平与繁荣。
自2004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立后的十年间,经由政治、经贸合作到文化教育艺术等交往,不难发现,阿拉伯元素深入中国,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丰富起来。
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义乌市,一位约旦商人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厅,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义乌,收获了事业的成功,最终和一位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了中国。在广州,到阿里餐厅的顾客大多是会讲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打交道的中国人。来自四川的女孩伊曼,在广州做阿拉伯语翻译工作,这一带的中东餐厅,伊曼几乎每一家都吃过,她说“阿拉伯餐我们也吃得习惯。”
双边贸易的发达惠及中国的外贸商人。江西商人王华军读不懂阿拉伯语,但这不妨碍他有许多阿拉伯顾客,他的广告灯箱店在广州开业已有三年时间。他说,在顾客当中阿拉伯人很容易辨认,“说话快,而且很精明,要求也高。”
商贸、文化交流的密切令阿拉伯语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开始学习阿拉伯语,十年来,中国设立阿拉伯语专业的高校从不到十所增加至三四十所,在甘肃、宁夏等地,阿拉伯语职业技能培训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而据国家汉办网站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在8个阿拉伯国家开设11所孔子学院,2个孔子课堂。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航线也越来越多,包括北京、广州、银川等地飞往苏丹喀土穆、埃及开罗等多个阿拉伯国家的直达或转机航线。而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也开始发展对华业务,阿联酋航空、卡塔尔航空等服务质量上乘的航空公司,成为不少中国公民出境的首选。
很多在中国的阿拉伯人变成了“中国通”。王华军说,好多在广州的阿拉伯人不仅汉语说得好,“广东话说得比我们都好!”
未来畅想
与海合会自贸可先行
未来十年,中阿双方将如何建好、用好中阿合作论坛?如何携手并进,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正如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阐述的,“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我们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阿双方要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是中国新一届政府对阿政策的总体宣示。他提出弘扬丝路精神的四个要点,框架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朱威烈说。
习近平在讲话中还阐述了中国对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区热点问题的立场,表示中国将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地区事务,为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中东地区的局势会影响中国的能源供应。随着国力增长,中国承担了更多的国际义务,阿拉伯国家也普遍希望中国在地区事务上发挥更大作用。可以预见中国今后将为解决中东地区矛盾冲突发挥更多正能量。”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大使华黎明说。
李国富认为,可以料想未来中阿双方将在论坛框架下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包括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使更多事关双方利益、惠及双方人民的内容充实到论坛中来。
“此次主场外交具有宣示中国新一届政府对阿政策的重要意味,是新形势下中国面向整个阿拉伯世界采取的一项重大外交行动。”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表示。
吴思科认为,“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主场外交进入“阿拉伯时间”,体现出中方对此次会议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此次会议将为中阿关系发展打开新的机遇之门。
中国前驻阿联酋、约旦大使刘宝莱则表示,中阿合作论坛成立10年,成就斐然,从而表明论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今后10年中阿双方将会通过论坛达到升级版,给中阿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刘宝莱说,当前为贯彻“一带一路”构想,首先可以积极促成中国和海湾合作委员会自贸区的建设,已经谈了10年,现在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对此都表现出积极态度,这将会全面促进中国和海湾国家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
二是积极促成双边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2004年至今,中阿相互投资由过去的10多亿美元到了现在的90多亿美元,这一增长数字虽然也比较大,但和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不相称。
三是可以建几个对双方有利且可行的大项目,比如说加强在铁路领域的合作,现在海合会各国都在加强铁路建设,有可能要建设一条连接海湾六国的大铁路,中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此外中国还可以在当地投资建设大型石化合作项目。
(据新华社、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