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红细胞变身万能血
浙大科研团队开辟临床输血新途径
本报杭州6月5日讯
通讯员 周炜 记者 曾福泉
浙大唐睿康教授的科研团队发明了一种细胞表面工程策略,可以使红细胞表面抗原免于被血浆中的抗体觉察,从而为“万能血”的研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杂志《化学科学》,并被《化学世界》杂志作为亮点工作报道。
人的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的抗原蛋白决定的,例如最常见的ABO血型系统,A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带A型抗原,B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带B型抗原。进行输血时,受血者血浆中的抗体会识别供血者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如果血型不匹配,抗体就会把它们定义为“外来物种”,并向它们发起进攻,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
穿上了外衣的红细胞则更容易骗过抗体的眼睛。经实验证实,在血液错配的情况下,原本应该发生的抗原反应不见了,而红细胞的结构依然保持不变,携氧能力等功能特征也没有变化,即便经过多次输血,也未激起受血者的免疫反应。
“这一研究的难度,首先是寻找合适的‘布料’来制作这件‘外衣’。” 论文第一作者、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大转化医学研究院副教授王本说。科学家找到的“布料”是聚多巴胺,因为它可以通过前驱小分子多巴胺的原位作用形成表面修饰,而且所得到的聚多巴胺层的组成单元也是人体内原本具有的物质。
科学家同时还要确保这件“外衣”精准地“穿”到红细胞身上。“这件衣服不能包裹得太严实,这样会影响细胞膜本身的流动性;也不能包裹得太松,这样抗原有可能会暴露。”王本说,“如何量体裁衣,让这件红细胞的衣服宛若天成,我们进行了多次尝试。”
科学家们一直在找寻制造“万能血”的方法,这对于临床输血特别是紧急情况下稀有血型患者的施救意义非凡。浙江大学科学家的这一研究展示了令人振奋的临床应用前景。唐睿康同时指出,目前来说它仍是一项技术手段,要真正运用到临床,还需要进一步的大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前试验。“储存大量‘万能血’以备紧急情况快速输血之需,或者用于应对稀有血型人群的血液储备不足,这对医疗卫生工作都将是无价的资源。”王本说,目前的研究只针对ABO血型系统做了测试,下一步将把该体系应用于RhD血型系统。“我们期待更深一步的理工学科和医学的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