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我省26所高中与大学对接
先修课,浙江先行一步
本报杭州6月4日讯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陶佳苹
有人说,高中和大学像接力赛跑,应该在跑动中接棒,不能急停转接,而当前两者的关系,如两个圆,相外切却不相交,相切点就是高考,各自关注的内容没有超过这个相切点。
这种对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脱节的忧虑,引发了思考——高考前夕,我省26所高中的校长相聚浙工大之江学院,一起寻找高中与大学“接力”的突破口,希望实现高中与大学教学的有效对接。
“很多高中生认为,高考是自己的事,填志愿是父母的事,他们对大学一点不了解,把高考当成任务,缺乏真正的动力。” 瑞安第十中学校长黄国栋对此深有感触,高中与大学的各种信息不对称,高中生在选择学校、专业以及职业方向上走了不少“弯路”。
在不少大学里,刚刚报到完的学生随即就申请退学,理由五花八门:大学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对专业没有兴趣、不适应大学生活……高校新生“闪退”现象早已不新鲜,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高校新生适应性调查显示,我国自动退学学生比例近3%。
“很多学生初上大学,并不知道真正的大学是什么样子,存在观念上的误区,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利用大学时间。” 高中阶段过度“压制”后,不少学生到了大学后开始放松,导致大学生管理难、大学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也频频出现,浙工大之江学院院长计建炳这样提议:“大学和高中应该多加强合作交流,互通信息,传递好教育这根接力棒,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现在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过分牵系在高考上,照此发展下去会有很多问题,比如,现在高中阶段就出现了‘唯高考论英雄’的质量外部评价标准,很多高中都有‘高考状元’情结,导致了高中教育目标的窄化。”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发现,大学也抢生源,出现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专业兴趣,对大学专业学习生活不适应,发展后劲不足等现象。
柯桥中学校长杨军认为,高考改革要求高中与大学间建立更多的联系,高中对大学资源的需求很大,大学老师可以走进高中参与课程改革,让高中借鉴大学选修课的成熟经验,促进高中选修课的改革进程。
“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要求,10年内能在高中建立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制度,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很多高中来说还非常陌生。如果大学能共享资源,在避免学生盲目报考和促进高校对于新生的有效管理上都将起到作用。”鉴湖中学的陈敏华老师从职业规划角度考虑,也迫切希望更多的高中有实力能开出大学先修课。
目前,中国教育学会已经正式启动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计划今年年内联合清华、北大、北师大、华师大等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在全国遴选100所优质高中,尝试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事实上,浙江已先行一步,省教育厅于2012年10月就对外发布了《浙江省高等学校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开发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指导意见》。目前,杭二中的先修课学分拟与北大进行学分互认;杭师大附中与杭师大也签订协议,引进了10门通识类、3门实验类的大学先修课程;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警察学院与长河高中签订了协议,开设20门大学先修课……
杭二中校长叶翠微认为,先修课不是简单地让高中生提早学大学的知识,而是把大学教学理念的精华下放到高中,让学生真正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课题研究。“我们期待更多的大学能主动走出校门走进高中,把好的课程带来,让更多的学生受惠。”
与会者普遍认为,大学主动与高中接轨,开展全方位、持续的合作,端口前移,不仅能让高中生提前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为其填报志愿提供更多的参考,预热大学生活,也有助于大学促进自身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改革,这将形成双赢的局面。
26所高中的校长达成共识,在目前高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希望高中与大学实现资源共享,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志愿服务等方面更广泛接轨,传递好高中与大学之间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