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报道特级教师60年心血汇成书稿引发关注
温暖教育,期待阳光
本报杭州6月2日讯
记者 石天星 王婷
我省首批特级教师、78岁的朱雪丹老人将自己从教60年的心血汇成一部书稿《教育孩子的艺术》,用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教给孩子学习思考的方法,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本报刊出《字里行间爱的故事》(详见5月30日第17版)之后,不少读者打电话来询问: “哪里能买到朱雪丹老师的《教育孩子的艺术》?”记者只能回答:现在书还没有出版。对方听了难掩失望,“那书能够出版吧?我过段时间再打过来。”声音里又是满满的期待。
这当然是一本很值得期待的书。它所讲述的爱的故事,让人不禁怀念那个时代的质朴和单纯,更让人触到了教育纯粹而温情的本质;它汇集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当你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的时候,书中又随处是现成的“土方子”……你可以看到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教育案例、一枚枚从报刊书籍上精心采集来的小故事,以及一句句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的点拨。
“我每天读书看报,看到有孩子跳楼,还看到有一个父亲打死了女儿,那父亲哭得站不起来了……孩子好可怜,家长也好可怜。”朱老师说,一辈子见过的事情太多了,但没有比看到那些家庭的苦难更让她难过的了,“我想把教育的道理早点告诉他们,要救救孩子!”
责任感也好、同情心也罢,这位年近八旬的老教师想再为教育做点事。
朱老师说,读过这本书,家长就会懂得暴怒时要学会“冷处理”,老师就会知道家境不好的孩子、学习不好的孩子将来都可能是很有出息的孩子,不能急功近利……朱老师把想说的话都写进了《教育孩子的艺术》里,甚至愿意自费出版,当作一项公益事业来做,只是担心书的销路窄,出书成本会过高,社会影响也十分有限。
但是,不少热心的读者都开始关注朱老师的书了。《字里行间爱的故事》见报后,一个名为“朱雪丹的粉丝们”的QQ群就一下子热闹起来。朱老师曾经带过10期的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班,群里都是研究班的学员。
第10期学员张浇娇现在是温州瓯海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她正打算与教师发展中心联系,在 8月下旬举行的全区师德培训时,争取用教师培训经费给每位受训的班主任发一本《教育孩子的艺术》。她还设计了专门的统计表格,让其他老师将各地的订书册数汇总过来。
“不知道印多少,出版社才会答应印?”群里的老师们都在讨论着这个问题。
湖州南浔的章九英老师说,90年代初,朱老师出版过一本《朱雪丹语文教学三十年》,这本书跟着她历经了五次搬家,但一直被摆放在书柜里最显眼的位置。现在这本书已经泛黄,还折痕累累,到处是圈圈划划,但在她的教育生涯中,没有哪本书比它更有用了,“班主任工作也好,语文教学也罢,每每遇到困难,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翻阅这本书,寻找良方……”
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看过本报报道后很是感慨,他说,虽然没有见过朱雪丹老师,但知道朱老师是他“前辈的前辈的师长”。他说,全社会都要改变“经济模式”的教育质量观,让老师能平下心来研究学生。“育人”比“育分”难,“育人”需要教师有更强的“学生意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润物无声地予以注视、引导。 “心中有学生”正是教师最重要的师德,也是教师职业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