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小岛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里钓山石等待开花
本报见习记者 宫浩
区委报道组 沈珈羽
通讯员 魏和平
在舟山跨海大桥连接起的舟山诸岛中,1.64平方公里的里钓岛是离舟山本岛最近的,却也是最名不见经传的。“潮打空城寂寞回”,站在山坡上眺望村子,不禁想起刘禹锡的千古诗句。
寂静也好,凋零也罢,难以想象这个村子曾一度繁华。这里曾以“钓山石板”而闻名兴旺,岛上的里钓山村是这段兴衰变迁的最好见证。石头垒成的古老旧居遍布村间,至今保存完好的30多座清代民居,古朴的里钓山村悄悄地酝酿着生机。
潮打空城寂寞回
一切的缘起缘尽,皆是因为这石头。
里钓山石板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属一种酸性岩石,尤其是这肉红色质,色彩鲜艳。而其质量上乘,不管风吹雨打,年久不变色、不风化。
最兴旺期,几乎每天能产出石板几十块,宕口周边附近平地几乎堆满石板。石匠们分工协作,有的把石板凿成石窗,有的做成过桥板,有的凿成石狮子,还有的做成三尺五板墓碑,名声在外。
正因为有这样的资源和质量,才有“梯山航海,视若户庭”的海居人家。这里的石板在民国时期供不应求,畅销浙江沿海、上海、福建等地,甚至远销东亚、南洋等国。民国编《定海县志》载:“海山产石板多,率质粗不用斧凿,岑港西南三钓山有石宕,每年所出颇资于用,运至他处销售者均系砌路用之板,俗呼钓山板。”
沿着石板路走进村子,灰色的石头墙在眼前绽放出了青黄黑白相间的斑驳色彩,历史的遗迹在眼前慢慢铺展,孤寂感也被面对石头建筑的兴奋所取代。
尽管不少石屋已被铝合金窗增添了现代痕迹,但古老的气息遮挡不了。石阶、石路、石墙、石门、石柱、石板明堂、石井、石磨、石捣臼、石雕、石弄堂、石屋,眼光所及处处,皆是这般“石景”。
“1995年前村子还有330多户人家,现在常住的只有60多名老人了。”里钓山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丁珊红说。
“后来,造房子用石头的越来越少,外面对石板的需求少了,村子里打石头的也少了,村子也慢慢冷清了。”谈起石板村的没落,大多数人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
千锤万凿出深山
留守村子的60多名老人中,还有些许是当年的石匠。
86岁的闻孝龙不时地咳嗽几声。“不是感冒,嗓子不好,是老毛病啦!”闻老汉说。20多岁他就跟着父亲打石板,上世纪60年代曾被调到杭州钢铁厂当过工人。
“就算现在石板还有人要,也没人去打石板咯。”闻老汉说,“打石板一年四季在外,六月被毒太阳晒死,冬天被风吹死。现在的年轻人哪里还吃得消。”
除了工作艰苦,打石板也是个需要苦练的技术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上手的。
“打石板,得一层一层地打。”闻老汉比划着,“先要用铁凿子在石头的四周打洞,四面镂空,再深入从两边打洞,逐渐听石头‘壳壳’响,打到后来,‘啪’地一声,石板就可以整块掀起来了。”
丁珊红的父亲也当过石匠,可因为手上活儿不到家,只能打碎石头。现在,里钓已极少有人会用这种古老的办法打石板了。
除了环境艰苦,技术要求高,打石头对健康也有很大影响。
“打石头有石粉,吸入肺里,对身体不好。当石匠寿命短,我爷爷当石匠,60岁就去世了,阿爹57岁就没了。”闻老汉说。
上世纪80年代,赶上上海浦东开发,里钓曾迎来短暂的回春。成块成块的大石头被打下来,运到上海当建筑材料。
自己开采出的石板,自己跑船运往外地。里钓山村本来就是靠着“石头”和“缆头”这两头发展。到如今,从山里走出来的里钓人还有不少从事着跑船业。里钓山的船越开越远,石头却留了下来,和老人们一起留守山村,见证着里钓山的变迁。
只缘身在此山中
虽然已74岁,可丁珊红的母亲丁老太仍然硬朗,即便拎着沉甸甸的水桶,脚步也很轻盈。
“我们这里的空气好,山水好,养人哩。”丁老太笑着说。
很多在城里的子女想把老人们接过去。有的老人怕生不想去,有的去了,过段时间回来了。70多年一如既往的山村故乡,即便现在人丁渐稀,但对于丁老太这一辈人来说,似乎并没太大区别。
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小村,却让人惊喜地出现在2012年6月公布的第四批省历史文化名村的名单中。在当地政府邀请专家编撰的《里钓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里钓山村的未来被指向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
“我曾四次去过里钓山村。这个古村有着很好的文化价值。目前我们也在对村子积极保护并设法合理利用谋求发展。”岑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严旭波说。
这和无数里钓人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这村子噶有味道,让外地人多来玩玩不是蛮好。”丁老太说。
可从百姓眼里的“古村”到游客会光顾的“古村”,显然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村里除了建于明清或民国的历史建筑外,还杂糅了不少日积月累的现代砖瓦房,若是要还原古村面貌,这些建筑是否要进行拆除?另外,还需要进行统一供水工程和交通改善,堤岸和道路都要进行美化,外立面要整治提升,每项都不是小的工程……
“如果能将里钓山村列入舟山的一站式旅游,那么肯定也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当然这都是未来的设想。”严旭波说。
无论里钓山村未来如何,眼下它仍然静静地隐没在石山之中,聆听着海风,等着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