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走读

总有粽香伴

  台州 宣华华

  天气渐热,油毡雨棚的木支架上斜插了一束青色艾草,与红砖墙上倒挂的黑蝙蝠成了邻居。我起初浑不在意,过三五天才突然意识到:艾草?快端午节了吧?我对端午节不敏感。

  小时候,端午节于我,仿佛若有若无。怎么说它好呢?一来没有压岁钱,二来没有鞭炮,无外乎挂艾叶,吃咸鸭蛋、炸糕。不过,黏糊糊的糯米粽子却讨到我的喜欢。八九岁时,大约有两年都正赶上换牙,粽子的“黏”顿时成了“拔牙神器”,一点儿都不痛。

  “玩”包粽子,似乎颇有些乐趣。蹲在水盆旁,把粽叶卷成漏斗状,捞一把浸在水盆里的糯米,填入那个“漏斗”,再拿细长线七绕八绕捆上,想象中用“捆仙绳”捆住了“土行孙”,比跑到工地上玩沙子有趣多了。

  上学的期间,端午节还没有假期,相比平常的日子,似乎也没差别。只不过,家里中午的菜会丰盛许多,配上香喷喷的肉粽,简直太诱人了。这也让上午最后一节课变得很难熬,放了学大家都赶紧往家跑,似乎生怕锅里焖的鸡长翅膀飞了。

  每年端午节,大人还都要多包一些粽子,挂墙上囤积着,得吃好一阵子,看着都令人发憷。端午节前开始,一直吃到快要反胃了,粽子才算及时告罄。那时候,咽下最后一口粽子,比过节还开心。

  吃过,玩过,端午节就算过了,现在回忆起来还真的蛮有意思的。儿时的家乡,只有端午节的时候才会有粽子吃,不像现在,想吃天天都能在超市买到,而且品种也越来越多,肉的、蛋黄的、火腿的、蜜枣的,甚至还有海鲜的。不过,大规模生产出来的粽子都是速冻的,怎么煮也煮不出过去那股醉人的香。

  儿时端午节,永远凝固在童年的岁月里,虽然简单家常,但每次想起,便会心一笑。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19 总有粽香伴 2014-06-03 3485602 2 2014年06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