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全景普陀”入画来
海上花园总是春

  文/孟阿荣 周洁

  “全景普陀”入画来

  海上花园总是春

  普陀,是一个蕴藏美的地方。

  这里,山水之美,古今共谈。从普陀山,到安期峰,到青龙山……一座座海上仙山,层峦叠嶂中,雾霭氤氲里,时不时地变幻出一幅幅华彩,一不经意,就会听到一个个传说故事;蓝天白云下,海礁沙滩上,移步即景,美不胜收。

  这里,人文之美,俯拾皆是。看沈家门渔港,樯桅林立,舟影幢幢,一幅人与自然共绘的渔港油画,令人叹为观止。走进海岛渔村,你还可以看到出自渔家妙手的一幅幅渔民画,流传数百年的跳蚤舞、舟山锣鼓,以及海岛民居民俗,它们与古刹梵音等,构成了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致。

  山水之美,人文之美,铺展着生活之美。

  普陀人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作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重要核心区块之一,这里正在描绘的是一幅“全景普陀”的蓝图。按照构想,今后几年,这里将像打造景区一样建设,精细化管理城市,建成“绿满普陀”、“海上水乡”的花园城市,全岛全景,景景相连,人们在这里尽情享受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滨海生活。届时,如果从空中俯视,你一定会看到一幅21世纪的“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美景,怎不令人神往?

  普陀,且美且延续。

水“映”普陀

以水为魂 与水共舞 水系灵动

  水乃民生之本,发展之源,律动之泉。它映照着城市的气质,承载着灵动的城市魂。

  当GDP不再是城市魅力和居民幸福的唯一标准,生态环境、宜居程度则成为一项重要指标。

  “我们希望通过河道水系的建设绿化、污水的治理、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改造、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等工作,把普陀区打造成一个‘海上水乡’。”普陀区委主要领导表示,“五水共治”事关民生福祉,有其现实的需要和深远的意义。

  普陀将治污水作为“五水共治”的突破点,通过开展“双清”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落实“河长制”,书记、区长带头当“河长”,力争每年打造一条最美的河道,整治一条最差的河道;标本兼治,有效整治水产企业等的工业污染;改进污水处理厂等措施整治城镇污水;把农村治污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从强库、固堤、扩排来抓防洪水、排涝水,从开源引调、海水淡化、管线提升等来抓保供水,从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等来抓节水。今年该区将投入资金5亿元进行“五水共治”。

  早在2011年,普陀就率先实施城镇内河水质综合治理“三年行动”。通过沿河截污、接户纳管和终端生态处理等方式,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已建成城乡污水主干管网260多公里,涵盖所有街道(镇),城镇污水处理率近80%,探索出一条科学治水、生态水利之路。

  去年,该区又进一步提出“三年攻坚、两年提升”的五年治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源头治污截污、河道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景观亮点打造、长效机制构建等环境综合提升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海上水乡”。

  如今,普陀区域发黑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城镇污水厂及管网基本覆盖,河道“双清”、畜禽养殖整治提升和长效管理机制全面覆盖,“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水生态环境初步展现。

  城市因水而灵动。如今漫步在江河沿岸,碧波荡漾、垂柳依依、芦苇婆娑、白鹭翩飞、野鸭划水……40万新老普陀人心中共同的滨海新城“海上水乡梦”,正一步步走来……

绿“满”普陀

绿树成荫 绿意满城 绿色生态

  走进普陀,路边、河沿、山上,入城口、工业园区、校园周边等,还有鳞次栉比的房屋间隙中,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绵延不断的“绿”铺满眼前。公益林、海防林、绿化林,把普陀紧紧包裹在绿意盎然间,层层叠叠,浓得有些化不开!

  既补工业文明的“课”,又走生态文明的“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2012年,普陀区提出建设“森林普陀”,重点开展森林城市(城镇)、沿海防护林、森林通道、景观河道、森林村庄、森林屏障、森林产业这“七大板块”建设。目前全区林地面积已达34.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8%,累计创建绿化示范村69个,森林村庄12个,创建率36.15%,2013年荣获“浙江省沿海防护林建设先进县区”称号,空气优良率在全省居前列。

  今年该区把普陀作为整个景区来打造,按照“全景普陀、绿满普陀”要求来做“绿”的文章。实施绿色三年行动,注重“点上出样板、线上成系统、面上见效果”,安排65项绿化工程,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立体营绿、改旧增绿等方式,让绿满普陀。今年上班第一天,全体机关干部开展植树活动,近期又举行了大型的“绿化清河”活动。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全景普陀”建设。

  如今,城市环境越来越生态,市民心情越来越舒畅。天蓝海蓝、山青水碧、城绿人美等景象,正逐步成为普陀“后工业时代”的多彩画卷。

人“居”普陀

海天佛国 渔都港城 幸福家园

  “普陀的发展,不仅要看总量和速度,更要讲究有质量的增长,是人、产业和城市的同步提升。”普陀区政府主要领导认为,“宜居”不仅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需要,还要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提供环境优美、生活便捷、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

  快速崛起的滨海新城、火爆的海鲜排档、美轮美奂的沈家门夜市、英姿初现的邮轮码头、恬情幽静的佛学院……尤其以时尚和特色见长的普陀现代商贸业正变得越来越兴盛,现代商圈、商业综合体、特色街、特色店……在五彩缤纷的商业氛围中,居民和游客在此尽情消费。总之,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客,一踏上普陀,脚步自然而然慢了下来,诗意地生活。人们在这里玩海听涛、礼佛禅修、购物休闲,“日游风景,夜看风情”。

  环境既是竞争力,也是普陀的一张名片。这几年,普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不刻意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宁愿放弃高效益的工业项目,也不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快与慢的取舍之间,普陀选择了“慢下来”。

  普陀制定了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景普陀”理念,实现全域景区化,形成全岛全景,岛岛相连。围绕打造海上花园城滨海板块、国际旅游岛群核心板块、国际生态休闲岛核心板块“三大板块”,全面提升普陀城市形象和功能品质。

  去年,该区结合“三改一拆”工作做好“城”的文章,提出打造“普陀湾”。仅用1年时间超额完成了3年拆违目标任务,并建立拆旧控新长效机制。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联动推进,实施“一体两翼”工程,加快解决半升洞、墩头、鲁家峙等重点区块“最后一户”现象,打造沈家门渔港“一港两岸”景观,重塑十里渔港繁华。新老联动,实现由东港新区向东港新城迈进。让普陀展现出水系灵动、绿色成荫、山海辉映的城市新面貌。

  普陀,这个极具增长潜力的海洋经济强区,正努力实现向生活与生产功能并重的综合型城区“绿色转型”,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的美好梦想砥砺奋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全景普陀”入画来
海上花园总是春
2014-05-30 浙江日报2014-05-3000008;浙江日报2014-05-3000007;浙江日报2014-05-3000010;浙江日报2014-05-3000011;浙江日报2014-05-3000013;浙江日报2014-05-3000015 2 2014年05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