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亟待夯实根基
前不久在义乌调研,听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张毅主任一席谈,再次令人震撼。我们这几十年形成的庞大的制造业生产加工体系,基本构架是“中西部农民工+发达国家工艺装备”。庞大的制造业缺少坚实基础。
义乌袜子产量占全球10%,然而高档织袜机都是意大利生产。袜子生产过程中的包装,义乌至今都用手工,目前工资成本不断上升,亟需采取自动化包装。对于这种袜子包装机,国内已研制了两年,至今尚未成功。进口包装机100万元一台,义乌一家企业有进口,但因不能适应多品种包装要求,只得闲置不用。
袜子生产用的主要配件和辅助机械,国内至今难以生产。张主任说,国内已能生产织棉袜用的钢针,但织化纤袜用的钢针,全世界都向德国购买,三元一根,只能用半年。国内有人进行理化分析,发现是一种很特殊的精炼钢材,我们生产不了。往袜子上打商标的机器也得进口,全球就日本生产,每台到岸价10万元,诸暨虽有生产,但质量不过关。义乌因缺少这种打商标机,只能用手工加胶水把商标粘到袜子上,影响品质。
以引进装备及主要部件为支撑,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普遍问题。根据WTO数据,中国当前进口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几乎占全球30%左右。义乌的张主任告诉我,一种手持射频识别器,国产的识别率总是低于100%,而进口的不仅识别率确保100%,工况要求也较低。
国内长期难以生产核心电子器件,真的令人开心不起来。如果我们最先进的战机、航母等必须使用进口元器件,那个威猛的外壳,很可能在打仗的时候,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前几年有报道说成功研发某种重要芯片,坦率而言,听的时候就不太相信,现在知道是有人为骗取国家科研资金而造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大量引进全球先进工艺装备,形成了拿来主义走捷径的制造业发展方式。总体而言,这条路子是成功的。最典型的如柯桥区,从铁木织机到熔体直纺涤纶长丝等先进工艺技术,短短三十余年几乎走过了发达国家纺织业一二百年的发展历程。
然而中国制造长期处于全球价值曲线的低端。我们消耗了大量原材料,以及洁净的水和空气,甚至农民工的健康,生产了大量产品,挣的钱却不多。反映到全球统计上,就是产品占全球比重较高,GDP占全球比重较低。如中国水泥产量占全球70%,棉布占66%,粗钢占50%多,发电量占30%多,而2011年GDP占全球比重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仅为10.4%,即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大致亦仅18%左右。
如此庞大的制造业体系,除了日复一日地生产那些档次并不高的工业制成品,除了给我们创造滞后于GDP的工资增长外,还能有什么呢?庞大的制造业决不应像洪水一样,当大水退去的时候,只会留下垃圾和污染。而应该形成一个坚实的体系,促进和支撑经济社会各方面健康发展。
这里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努力改变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多重不利地位。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我们以制造业为主;发达国家制造业以生产装备和核心部件为主,我们以组装加工为主。当然,我们今天能够在这一体系中占据比较重要地位,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已经是古老中国的一个巨大进步。然而仅处于这一位置远远不够,这仅仅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出发点而已。
制造业亟待夯实根基,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当前可供选择的一个思路,是增强本土化制造业优势,其意义就是,让舶来的、缺少根基的制造业优势,成为深深扎根于我们自己土地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