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我的快乐我作主

——衢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纪事

  本报记者 石天星 杨振华

  通讯员 徐远华

  “仙下,仙霞,梅子黄笼桔纱,赢太阳,赢月亮,烂柯山弈天下……”日前,从江山市大陈村文化礼堂传来阵阵歌声。

  这首优美动听的《最美是我家》是衢州的市歌,歌唱衢州的自然山水和人文胜迹。5月30日,在这片同时孕育了诸多“最美人物”的土地上,将召开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村民们正踏歌而舞,排练得十分热闹。

  文化自豪,在村民的欢腾振奋中尽情流露。这得益于衢州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占衢州80%人口的农民,与城里人一样,沐浴着公共文化的雨露。

  衢州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以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馆等为主要形式的“流动文化加油站”,让文化从城市“高地”流向农村“洼地”,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衢州城乡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流动文化加油站

  全国第一辆文化大篷车,是在衢州试用之后在全国推广的。

  从2005年大篷车驶进村庄算起,8年多来,衢州市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已走遍全市200多个村庄,演出1500余场,直接受益群众150多万人。 (下转第七版)

  (紧接第一版)下乡演出时,采用群众点选和主题送演相结合的方式,常年储备300余个文艺节目,节目菜单刊登在报纸上,供百姓选择预订。

  艺术团团长严洪福说,他们坚持“不花农民一分钱”的公益原则,下乡演出不收取任何费用,演职员吃、住、行经费全部自筹解决。在衢州,政府有专项资金补贴大篷车艺术团,根据百姓的反响、演出场次的多少,确定不同的补贴额度。

  流动文化大篷车作为衢州各类“流动文化加油站”的代表,充分诠释了衢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和创新。

  创新的背后,是机制的保障。衢州市一贯秉持“穷财政富民生、小城市大文化”的文化民生理念,而做法也实实在在:2006年以来,衢州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将送戏、送书、送电影等文化惠民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的年度综合考核;每年年初还会将考核任务细分到各流动文化服务平台,“一月一汇总,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考核”。

  据统计,近年衢州的“流动文化加油站”每年赴基层送书10万册、送戏1000场、送电影2万场、送培训辅导120次、送讲座送展览150期以上,累计受益群众达300多万人次。

  文化礼堂是“杠杆”

  江山市廿八都镇浔里村,74岁的老人姜志深正缓缓走进村文化礼堂。

  每天,姜志深都要到文化礼堂的农家书屋读书看报,“以前的日子就是锄头枕头、枕头锄头,现在有了农村文化礼堂,感觉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心里别提多快活。”姜志深说,文化礼堂建起来后,娱乐活动也多了。“有了文化礼堂,大家经常走到一起,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5月下旬,当记者来到浔里村,衢州市婺剧团正好下乡送演出,地点照例选在文化礼堂。台上,演员们唱起婺剧古老婉转的声腔,台下掌声如潮,村民如痴如醉。

  木偶戏、踩高跷、划旱船,这些本乡本土的民俗节目,消失了多年后,而今又在文化礼堂里复苏。

  浔里村留守儿童多,虽然没有大人陪伴,但孩子们在文化礼堂里发现了无穷乐趣。每逢周日下午,文化礼堂会专门给儿童放映两场电影,100多部电影可供孩子们点播;每逢寒暑假,市文广局会集中精选一批少儿读物、动画电影和科普展览流动展出;“流动图书馆”满载图书的面包车就停在农家书屋门口……

  大量流动的公共文化资源,在农村文化礼堂集散,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在这里开展。农村文化礼堂,不仅是“流动文化加油站”的农村终端平台和辐射服务区,更像是一根无形的“杠杆”——撬动公共文化资源从城市向农村流动,撬动农民心中的幸福感。

  双向循环结硕果

  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的农民画名声在外,他们把画展办到了大城市,还办到了国外,而各种以余东农民画为主要装饰的工艺美术品正逐步产业化,每年带来100多万元产值。

  33岁的农妇余云梅,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拜农民画师蓝根良为师。去年,在余东农民画画展上,余云梅的3幅尺幅小品,都以五六百元的价格被拍走,这对于她来说是不小的鼓励。

  江山市大陈村的文化礼堂里,江山市文化馆的舞蹈老师毛媛媛正带领三四十个村民一遍又一遍地排练腰鼓。“以前老百姓觉得艺术离他们很远,可是通过唱村歌、排演节目,他们发现,咦,原来艺术就在身边!”毛媛媛笑着说,信心有了,村民的兴趣也被点燃了。

  去年,江山市文化馆馆长朱锡群有200多天在乡下,她不仅想发掘村民的歌舞才能,还想激发出他们的写作潜能。在她的辅导下,村民们写出了小品、剧本。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民们,越干越有劲。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农民开始大大方方地表露出对艺术的喜爱,农村文艺人才崭露头角,农村特色文艺团队开始活跃……文化流动,在农村实现了双向“循环”。

  “回家、回家,生有尽,爱无涯,事如棋,人未老,问最美是我家。”雨后的天空无比明澈,《最美是我家》的歌声,荡漾在大陈村、荡漾在衢州广阔的农村……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1 我的快乐我作主 2014-05-29 3485889 2 2014年05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