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新闻时评

高考加分须着以公平底色

  高考制度改革总绕不过公平这条准则,部分民众对品德加分存疑,也是出于对评选机制公平性的担忧。毕竟思想品德无法用量化标准来精确衡量,如何界定评判、如何可操作化、如何保证公开透明,这些都当谨慎验证、慎重决策,在制度设计层面严加完善。

高考加分须着以公平底色

  朱 玲

  还有一周多时间,2014年高考即将敲响战鼓。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深知这场战役对于苦读多年的学子们,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意义——虽已谈不上“一考定终身”,但视其为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和转折点,毫不夸张。由此,高考政策的丝毫风吹草动,都可能惊起舆论的轩然大波。

  就在近日,全国31个省份高考新政正式出炉,加分政策的调整成为热议焦点。奥赛、体育、艺术、科技等加分领域被“瘦身”,项目缩减、分值降低,多地将奥赛获奖与保送加分正式脱钩,如此大刀阔斧,让教育部空喊了多年的规定正式落地。与此同时,品德优秀、见义勇为成为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的新亮点,想不吸引眼球都难。这一减一增,高考改革向着公平公正前行的诚意表露无疑。

  那些年,我们不曾妄想过的高考加分。说实话,多数普通人家的孩子,既没有体育项目的一技之长,也没有奥赛夺冠、干部评优的过人才能,只能老老实实认真学习,凭手中的一支笔,闯过高考独木桥。而在那些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加分幸运儿中,除了一些真材实料的人才之外,以钱权为筹码,通过造假等“独门暗器”,获得加分或保送殊荣的人也并非凤毛麟角。当高考加分成了权贵的VIP通道,公平正义在角落里日渐蒙尘。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加分项目缩减,筛选更加严苛,昭示着高考这根指挥棒正在走向成熟。改良高考制度,从饱受诟病的典型问题入手,对症下药,努力校准公平这杆秤。

  再来看增项。立德树人本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在应试教育称霸江湖的那些年里,思想品德远比不上考试成绩来得重要。如今,品德项目终于登堂入室,跻身高考加分资格队列,实在叫人欣慰。

  在新设品德加分的13个省中,各地政策在加分幅度上有所差异,浙江省对见义勇为、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受到省级及以上表彰的考生,可加10分,北京、四川可加20分。对于多考一分、超过千人的高考而言,这样的加分力度不算小。由此,让低调的思想品德扬眉吐气,提升其在教育中的地位与分量,可谓用心良苦。

  不过,高考制度改革总绕不过公平这条准则。部分民众对品德加分存疑,也是出于对评选机制公平性的担忧。毕竟思想品德无法用量化标准来精确衡量,如何界定评判、如何可操作化、如何保证公开透明,这些都当谨慎验证、慎重决策,在制度设计层面严加完善,不让“见义勇为加分”重蹈覆辙,成为猫腻集散地。

  当然,除去规则公平之外,品德加分可能会带来的蝴蝶效应也不能被忽视。当见义勇为可以为考试加分时,做好事不留名的学生也许会越来越少,这究竟会培育出更多的善心善举,还是催生出做好事的功利心?再者,见义勇为加分,会不会从侧面鼓励未成年人迎险而上,让他们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诸如此类,都要在操作层面全盘考虑、精心作为。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重视品德教育,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该不该放在高考加分里,怎么放才能公平严谨、导向正面,这是各地决策者应当长远思考的问题。不以善小而不为,道德提升不在一朝一夕、一次偶遇、一次评选,我们要做一个危急关头时的勇者,更要做一个平常生活里的好人。

  公平正义是高考制度应有的底色,随着改革一步步向前,加分政策也将愈加完善。事实上,加分不是目的,只是锦上添花,当我们不再为了加分争相去评优拿奖,相信靠实力就能获得回报,一个更好的社会就将来临。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11 高考加分须着以公平底色 2014-05-28 浙江日报2014-05-2800014;浙江日报2014-05-2800013 2 2014年05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