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衢州橘农的转型“阵痛”》系列报道之一

老支书的富民梦

  编者按:衢州柑橘因品质不高、缺乏人才和技术支撑等,从昔日的辉煌逐渐走向没落。如何转型柑橘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本报今起推出《衢州橘农的转型“阵痛”》系列报道,围绕橘农的增收之路展开调查。

  本报衢州5月26日电

  记者 俞佳友 包敦远

  区委报道组 姚宏东 张洋

  衢州柯城区沟溪乡后坞村离衢州市区约10公里,紧挨杭金衢高速公路,交通便捷,风景秀丽。

  迎着初夏的朝霞,记者和老支书许汉清来到村后的水库边。与山美水清形成反差的是许汉清焦虑的表情。他长叹:30年前放弃水稻种柑橘大获成功;30年后想放弃柑橘,却接连失败。

  63岁的许汉清,带着记者穿梭在稀稀拉拉的柑橘园里。他回忆,土地承包到户后的两年时间,村民家里的稻谷已吃不完。当时有干部提出种果树的想法后,大伙决定种植柑橘。

  3年后,柑橘长势喜人,售价也比想象的高。一亩柑橘的收入超出稻谷两倍以上,甚至达到5倍。到1988年,后坞村的柑橘面积超过800亩,年均产量500万斤。

  过去,村里房屋全是土墙、青瓦,卖柑橘不差钱了,就开始盖房子。许汉清说,村里90%以上的楼房都是靠种柑橘建起来的,有的村民还买了小轿车。

  “我们的柑橘品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许汉清自豪地说,“一品红”柑橘品牌多次在县、区评比中获得第一名,靠的就是技术。

  10年前的一次冰冻,后坞村橘树40%以上冻死。开春后,橘农赶紧补上幼苗。可当年种下去的橘树苗一到冬天也被冻死。连续两年遭遇同样的问题,让橘农感到莫名其妙:天气不是特别冷,为何会冻死?

  许汉清说,用有机肥和用化肥的土壤明显不一样。有机肥能帮助橘树防寒保暖,使橘树抵抗力增强,不会被冻死。就在许汉清搞清橘树冻死原因时,村里第一名外出打工的妇女郑美英已赚到钱回家,月工资上千元。同村不少妇女纷纷仿效。到了第3年,村里的妇女大都出去做护工了,月工资从当年的千元,增长到现在的四五千元。

  许汉清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后坞村好多橘树荒的荒、死的死,曾让全村人致富的好产业,怎么到了这般境地?全村1321名村民,除外出务工的,其他人还得靠种养业致富啊……

  后坞村的千余亩柑橘林该何去何从?橘农的增收路在何方?欢迎@佳友民情快车微博、微信,一起为橘农寻找转型之路。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老支书的富民梦 2014-05-27 3483413 2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