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为了一片桑叶,城里的孩子舟车劳顿,一路追寻;乡村的蚕农日夜辛劳,艰难坚守。丝绸之府浙江,桑园的面积一天天减少,人们不禁问—

家园何处有桑田?

  春蚕吐丝,在农桑中国的节令里,眼下正是蚕月。

  城里有人在寻桑。9岁的湖州男孩温亭立养起了蚕宝宝,发现城里找不到桑叶,跟妈妈一路寻访,寻到了农村的外婆家。带着孩子们寻桑,寻找的半径一点点扩大,父母们带孩子找寻的,还有家园的记忆。

  而太湖西南的吴兴区妙西镇肇村,养蚕大户高宗杰为了7张半蚕种,正进入最辛劳的时节。这一片土地上,蚕桑业面临着桃园、鱼塘等其他经济效益更高的利用方式的挑战。桑园的风景,渐渐黯淡,养蚕人,夜不能寐。

  亭立寻桑织里,记者寻桑白鹭谷,两路寻访,不同的见闻,一样的怀想和思索。

遥远的“外婆家”

寻桑半径越来越大

  5月17日,周六,湖州市东风小学二年级6班学生温亭立早早叫上爸爸到湖州市科技馆等候,他要领蚕宝宝回家饲养。这一次亭立领到的蚕宝宝是彩色的,最让他惊奇的是,蚕宝宝旁边还放了一管可以像牙膏一样挤出来的饲料。“蚕宝宝不是吃桑叶的么?”亭立奇怪着。

  湖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秘书长姬淦江说,科技馆举办这次活动,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对养蚕的兴趣,是为了在丝绸大省的浙江,进行本地蚕桑文化的启蒙和唤醒。

  亭立跟小朋友们讨论,有饲料算是解决了大问题。因为,有过养蚕经验的他知道,要在城里找到桑叶并不容易。新风小学的张雨辰也点点头,蚕宝宝食量特别大,“我养了30多条白色蚕宝宝,幸好学校里种有桑树,蚕宝宝的口粮都是从那儿摘来的。”

  不独湖州,许多城里小朋友都在寻桑。帮着孩子寻访,父母们绞尽脑汁。

  温州市籀园小学五年级8班的学生家长们,在孩子们兴起养蚕时,因为城里桑树难寻,就群策群力,把各自小区周边的情况进行了“排摸”,“竹园小区有两株,在2幢和6幢那边;伯爵花园里也有两株……”最后,家长们汇总信息,绘制出一幅桑树地图,好让孩子们共享。

  寻桑的半径越来越大,小区里,公园里,学校里,郊区,直到农村。

  去年春天,温亭立寻桑就寻到了农村的外婆家。

  亭立妈妈高敏华今年40岁,出生在著名的丝绸名镇织里镇许溇村。她记得自己像亭立这么大时,母亲每到五月就忙得不可开交,因为蚕宝宝要“大眠”了。结茧前后,她还帮着母亲从桑田里剪过大堆桑杆子,晾干了好喂蚕。30年前的湖州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后来高敏华离开家乡,定居城区。而母亲谢三英,一直到弟弟办了童装厂才不养蚕,去给厂里做饭了。30年间,织里镇从机杼声声的丝绸之府,变成了中国童装第一镇,历史上丝织业的辉煌,反而渐渐不为人所知。

  亭立和妈妈坐了半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到了许溇村的外婆家。妈妈和外婆带着亭立来到了村中的桑田。“选那又嫩又肥的,发黄的是老叶子,蚕宝宝吃了不消化。”亭立第一次进了桑园,满眼的翠绿和新奇。而62岁的外婆,忙着给孙子传授经验:蚕宝宝要经过“五眠”才结茧,如果它吃饱了入眠,不要去惊动它。

  好奇的亭立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老家,有那么大的桑园;人们身上漂亮的衣服,是无数蚕宝宝吐出来的丝织成的;妈妈小时候跟外婆养过的蚕宝宝,比自己多得多。

  去一趟外婆家,亭立带回来蚕宝宝的口粮。他和妈妈把桑叶一张张擦干净,小心用保鲜袋装好,放进了冰箱。待蚕宝宝吃完新鲜桑叶,下一顿,他就从冰箱里拿出保鲜桑叶,洒一点点干净的水,再给蚕宝宝续上。

土地的“争夺战”

桑园还在加速退缩

  小亭立虽然只饲养了七八条蚕宝宝,但一次寻桑,就知道了“摘桑叶是挺辛苦的事”。

  此时,吴兴西南山区的蚕房里,蚕农高宗杰正忙碌着。说起春蚕大眠前后的辛劳,他倒是习以为常,“每天凌晨2点起,不停摘桑叶,一天喂上三遍,7张半蚕种,我们夫妻俩要忙到夜里9点多。”最怕的是春天雨水多,5月22日起连续4天,是蚕大眠后关键的胃口大开的4天,要是碰上雨水,老两口和雇来的短工要从早到晚在桑田里采个不停,一身都是湿透的。

  湖州钱山漾的考古发现,证明浙江蚕桑史已有4700年。眼下,虽然养殖方法和桑树的品种在进步改良,但蚕桑业主要的生产方式并没太大变化。“这是现在农业上唯一一个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在一起的生产方式,到现在基本还是靠全手工,劳动密集型,没有机器可以替代。”吴兴区农林局农经站站长沈玉丽说。

  因为生产方式的古老,种桑养蚕人的辛苦,几乎是注定的。

  高宗杰66岁,老伴胡小友63岁,两人种着近十亩桑地,今年养了7张半蚕种,创了自己的最高记录。他是村里的养蚕大户,也是市里评出的农民专家。养蚕的日子连轴转没得停,“幸好记者你是在大蚕入眠的这两天来,否则咱们连说话的工夫都没有。”

  老伴从长兴嫁过来,18岁就在当地学会了养蚕。20年前,肇村人开始学平原地区养蚕,1998年后,蚕茧价格渐渐走高,高宗杰也就跟老伴做了搭档。家门口几步路,就是自家桑园,桑树是农科所引进的优良品种,叶片大而肥美,植株矮,沿用湖桑传统的“养拳”法种植。“桑树种下后养护不费力,就是施一些有机肥。”

  但蚕桑业对生态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一度村里的水田农药施得多,飘扬到邻人的桑园里,桑叶就要把蚕宝宝毒死。肇村村支书朱墨成是村里最早的养蚕人之一,他记得,前些年为了这个,村里纠纷也不少。所以,有些村民后来改水田种桑,也是一大原因。

  刚参加了区里的培训班,高宗杰打听了今年的行情,应该保持在百斤蚕茧2000元以上的收购价。“去年最忙时雇了4天短工,一天120元 ,就是工钱真有点贵。”高宗杰笑说,春蚕加上秋蚕,去年蚕茧的收入是3.5万元,老两口还算满意。

  蚕茧价格的起伏,影响着桑园的面积。2008年时,受国际丝绸市场出口影响,当时来收茧的价格是每百斤480元,农户一算,成本都不够,有人干脆就砍了桑树。

  “砍了的桑树,要想种回去就难了。”土地作为农户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上面的产出是生计,到底要在土地上种植什么农作物?现在桑树也面临着“竞争上岗”。

  沈玉丽说,城区扩大,桑田面积本来就逐年减少。很多地方进行老鱼塘改造,由于淡水鱼养殖利润更高,部分桑田就被挖成了鱼塘。

  就在肇村,当年白鹭谷两边的丘陵山坡,多是番薯地,谷底狭长地带是水田。1987年,为增加收入,肇村鼓励村民引进棕竹。1993年,村民开始种桑养蚕。1995年后,村里开始推广桃树、葡萄等作物。眼下,全村经济作物种植1600多亩,其中300亩是桑园。而这两年,农户比较热衷的是种桃树和白茶。

  今天的肇村,要发展白鹭谷景区,也在发展效益农业。谷底能看到巨大的蔬菜大棚,玲珑湾公司在村里流转了100多亩土地,进行规模种植。村里还有农户正在试种新品种黄桃,每斤收购价能达5元。试种一旦成功,肇村的许多桑田就会变成桃园,桑树也许就要面临“下岗”。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家园何处有桑田? 2014-05-27 浙江日报2014-05-2700011;浙江日报2014-05-2700013;浙江日报2014-05-2700016 2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