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预期再给力
潘毅刚
潘毅刚
一季度,全国各省GDP增速纷纷出炉,令人意外的是,在国际市场环境总体趋好的背景下,各地一季度GDP增速却明显低于上年同期,29个省份一季度GDP增速相比去年同期回落,30个省份GDP增速未达到年度预期目标,这是自2009年以来全国各地经济增速回落最明显的一次。分析国内经济逆国际增势回落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结构转换代价。随着我国工业比重的下降,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服务业,虽然服务业是一个可持续的增长贡献源,但由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劳动生产率,投资和劳动向服务业的转移,必然以降低增速为代价,随着我国服务业比重超过50%,经济从高速档换到中低速档是必然趋势,中低速增长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常态。
二是主动调整阵痛。近些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为适应出口导向型经济构建的产能结构面临国际出口市场受阻、国内房地产和汽车等支柱行业及与之相关行业下行的双重市场紧缩,去过剩产能过程缓慢而痛苦,许多行业企业持续亏损,不得不收缩转型,拖累增长。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执行力度大大加强,对过剩和不达标产能的主动加快淘汰,虽对长远增长有利,但短期内对经济增速也不可避免产生一定下行冲击。
三是前期政策退出。新一届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最大的变化是以守住下限和上限、托住底限为目标,保持定力,对经济不刺激或微刺激。在当前宽货币、紧信贷的基础上,前期快速拉动投资的政策效力大大减小,“三驾马车”的主动力投资增速回落,资本回报率明显下行,经济自然降速。
基于以上分析,一季度各地经济增速的回落,是规律使然、主动为之,不应解读为经济“硬着陆”的信号,全国当前经济增速并未滑出“下限”,也没有迹象表明二季度增长趋势将进一步恶化。一季度增速回落反而应该理解为经济增长正处于朝好的方向进行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当前经济调控政策也不应采取上一轮增长周期的调控思路,通过刺激短期需求,将经济增长快速拉回预期水平,而需顺应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向,从供给端和制度面改善经济运行的条件,引导发展预期。借用货币政策管理的概念,一言以概之,当前宏观调控,管理好预期比稳增长本身更加重要。
其一,加强市场信心的预期管理。信心是繁荣的基础。当前经济下行中各地暴露的债务风险问题个案时有发生,成为局部地区棘手问题,各种悲观论调对市场信心造成较大冲击,因此做好正面宣传和引导非常必要。但更为迫切的是,对于已暴露的风险,要进一步用市场手段予以解决,加强政企银保社等各方间合作和沟通,妥善研究防止联保互保风险扩散、降低坏账率、减少债务风险敞口的途径,通过更加透明、更加制度化的手段解决局部问题,用时间换空间,用股权增量消化债务存量,消除恐慌、提振信心。
其二,加强制度革新的预期引导。改革是增长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三次提升均与体制改革有关。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确定了未来7到10年的改革方向,但由于改革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近期各项改革仍在研究实施方案和细则的前期准备阶段,财税、金融、要素、土地、国企等一些核心制度改革仍需中央部署,这也使得出现“上等下探索、下等上部署”的改革推进滞缓期,容易给市场和企业传递出一种消极信号。因此,各地有必要结合自身发展最紧迫需求加快改革推进,先行先试,加快实施能够落实、有利于发展的改革,让市场和企业感知到改革的动力。尤其是要结合本届中央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思路,向市场、社会和企业放权,加快行政体制这一基础性改革步伐,为后续改革奠定基础,用三到四年时间,真正把改革推行下去,向改革要红利、要增长。
其三,改善实体经济的政策预期。当前实体经济面临投资回报率太低的尴尬,做实业不如存银行,干创新不如卖房子。因此,有必要从形成政策合力的角度,研究有利于鼓励发展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的信贷、财税、产业以及要素政策组合,让资源配置向有利于实体经济和创新发展的方向靠拢,制定鼓励人力资本和创新投入的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家创业精神,培养和留住创新人才,让企业家和各类人才形成良好的创业创新预期,这是稳住增长的长策。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