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两派互不退让 军队再度出手干政
泰国:政治危机的十字路口
泰国陆军司令巴育22日宣布发动军事政变,称为了避免更多人员伤亡以及局势升级,军方已从看守政府手中接管权力。这是2006年军方发动政变推翻他信政府以来再次发动政变,而这次被推翻的,依然是他信派政府。
动荡:
军队再度发动政变
泰国此次政变与8年前的政变背景相似,即社会因是否支持前总理他信的执政理念而分裂,致使政坛纷扰、社会对立,衍生出保守与革新两派。按理政治分歧可以通过民主方式得以解决。不幸的是,西方民主的所谓“精华”——议会选举制度在泰国一再失效,未能发挥保障政治有序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泰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发生政变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与其独特的政权结构密切相关。在泰国,军队完全独立于政府,由国王掌管。虽然宪法明确规定军队不参与政治,但军队始终是泰国政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当泰国当局和反政府势力之间的争斗相持不下之时,双方总有一方会寻求军方介入。如军方站在政府一边,便会协助当局维护政权稳定,对反对派采取强制措施;如军方倾向于反对派,将会发动政变将政府推翻。
此次政变是在政府和反政府双方持续争斗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发生的。反政府势力凭借着社会精英阶层的支持,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占据上风,但始终不能将为泰党赶下台;而为泰党政府凭借多数选民的支持,以及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坚守执政地位。不过由于缺乏军方的支持,为泰党政府对反对派持续半年的抗议示威束手无策。
泰国前总理英拉被宪法法院解除职务后,为泰党又任命了尼瓦探隆为新的看守政府总理。反政府势力要求其下台,由上议院任命新的总理接管政府,看守政府方面坚决反对,支持政府的“红衫军”表示如果任命新总理他们将发动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冲突双方无休止的争斗似乎看不到尽头,给泰国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冲击和破坏。
正因为如此,此次政变不仅得到了反政府势力的欢迎,也得到了许多政治倾向不明确的中立民众的理解。有分析人士称,泰国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不同利益集团都想将其带向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不少泰国人认为,虽然政变不能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带来片刻安宁。
动荡:根源在于社会分裂
泰国政治动荡的背后,是泰国城乡分裂的社会现状。
回顾1960年代后期开始的泰国整个城市化过程,是在一种“畸形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下进行的,即城市化过程缺乏农业发展的基础。城市人口的扩张,并非是由农业现代化催生出的城市人口的增加而造成的。农村内部大量劳动力的流失,以及政府将大量的工业基础设施投资集中在城市地区,也进一步限制了农村的发展,整个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从而在泰国造成了一个二元化的社会。
而长期以来,泰国农村民众尽管人数众多,但在政治上始终处于弱势。农村民众根本无法寄希望于所谓的民选议员能够真正代表他们的民意。
他信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认真关注农村和农业问题的政治家,并从中唤起巨大的政治动能。一方面,他巧妙地利用泰国的“旧式政治”,收编、整合众多小型政治派系,另一方面,他瞄准为数众多的农村人口,广泛建立能够扎根基层的政党和社区组织,通过选举动员,一举将这些政治上消极的农村人口变成能动的“政治人口”。
他信赖以崛起的主要社会基础,在于农村人口,其主要政策指向,也是这一人群。实际上,这也意味着一种新类型的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出现。此时,他信政府对待农民,不再是强制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农业剩余(以地租、农业税费、贸易剪刀差等各种形式),而转向反哺和支持。相应的,农民也开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政治,并期望能在更大程度上左右这一有利于乡村的政治转向。
他信正是借此在农村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基础。他牢牢抓住了占泰国总人口70%的农村民众对于发展的渴望,明确提出致力于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草根政策”纲领,跃升为泰国第一政治家,并永久性地改变了泰国政治。在他之前,泰国政治控制在以首都为中心的传统精英手中。而他信则使一大批边缘人群进入政治舞台,并通过选举机制,有效实现了政治体系的集中化。
在批评者看来,所谓“他信政治经济学”,就是在多元竞争的政治生态中,用各种惠民政策收买选票,重点吸引构成全国人口多数的下层民众——北部和东北部的农村人口——打造个人形象,进而巩固执政地位的一套政治策略。应当说,这是一套消耗型的短期行为策略,但他信就用这套策略在政治竞争中屡获成功,在泰国广大农村建立起深厚持久的影响力。他信之后,原先那种主要投向大型工程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再可能,泰国政府只能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政府资金投向民生领域。
他信倾向乡村的政策引发了城市市民不满。在他们看来,这种政策是一种收入的转移支付。这种再分配的资源是通过税收获取的,而纳税主要是由城市市民承担的。这一政治的本质是:占人口多数的农民通过民主的方式“侵占”人口占少数的城市市民的财产。所以他们不能在反他信运动中退让,否则就意味着他信所开创的新政治模式的稳固。对于农村选民而言,如果他信体系崩溃和原有的小党林立格局回归,他们很可能再次失去政治代言人,从而无以保障自身的发展要求。
由此,泰国的政局也因为双方互不退让的对抗,从而陷入持续的动荡之中。
未来:泰国局势走向何方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政变是在泰国当局和反政府势力互不相让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得到了一部分民众的理解。不过,由于“红衫军”反抗意愿和能力不容低估,泰国军方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未来泰国政局还存在诸多变数。
虽然军方一再强调在此次政治争斗中保持中立,但事实证明,军方已帮助反政府势力实现了其提出的主要要求,即推翻为泰党政权,由代理总理接替看守政府总理职务。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军方缺乏管理经验,长期执政也不会得到民众的长久支持,因此预计下一步,军方将逐步实现反政府方面提出的另一个目标,即先在代理总理的领导下进行政治改革。
然而,泰国社会出现的暂时“宁静”能够持续多久不得而知。为泰党及其支持者“红衫军”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尚未采取反抗措施,然而其反抗意愿和能力不容低估。
舆论认为,如果不改变现有的选举方式,拥有庞大民众基础的为泰党很有可能在下次大选中再次获胜。如果为了避免为泰党胜选而改变一人一票的选举方式,将可能引发“红衫军”大规模抗议示威。
值得注意的是,泰国军方并非“铁板一块”,在长期的政治冲突中,军队内部也形成不同的派别,特别是前总理他信在军中培养了不容小觑的亲为泰党势力。有分析人士担心,如果军方内部在某些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内部冲突。
军政府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政变很难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长期以来,泰国政局受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影响较深,而从目前表态来看,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泰国此次政变并不认同。
观察人士认为,如果泰国社会阶层分裂等深层次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个国家便无法得到持久的安宁。
泰国政治的困局在于,他信政治势力在现行制度下不可能被打垮,一经选举必会卷土重来。而城市民众则接受不了其“民粹主义”的政策,在反复失败之后,开始尝试以非选举手段的街头政治和军人干预来颠覆他信派政权,由此形成一个政治动荡的反复循环。
泰国的问题有其独特性,但形成这一问题的根源——社会经济不平衡发展所导致的城乡结构性差距,却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面对的难题。这一问题未必一定会传导至政治,变成政治危机。只要大多数乡村人口在政治上并不动员起来,传统的城市精英就可以继续自己的优势。但类似他信这样的新型政治家总会崛起,并事实上启动这些国家的真正普选制。尖锐的冲突随之而来。
泰国也许代表着当代发展中世界的某种普遍趋势。即城乡分裂,社会呈宝塔形,农村人口远多于城市人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推行比较正规的普选制,主导城市经济的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就一定会在政治中被边缘化,而他们又不能接受这一局面。由此导致普选多党制之下的动荡不断,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军人或强人政治出面收场,以维持为推行现代化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政治秩序。
(据新华社、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