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教育诗

浙大校园里,70多年前马一浮先生作词的校歌至今传唱——

岁月如歌,青春不老

  本报记者 曾福泉

  [ 一 ]

  在浙江大学即将迎来自己117岁生日的时候,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公布的一则评选结果,将这所百年名校历史悠久的校歌带入了公众的视野。在这份“最受网友欢迎的十首高校校歌”名单中,浙江大学校歌《大不自多》名列榜首。

  这首校歌由国学大师马一浮在1938年作词,音乐家、歌唱家应尚能在1941年谱曲。历经时代变迁,一直是浙江大学唯一的正式的校歌。歌词凡一百八十四言,上追先民燕乐之古风,下合近世大学教育之要义,遍采易、书、礼、乐诸典;其言辞之古奥,意蕴之深邃,在中国各所高校的校歌中,颇显风格鲜明,卓尔不群。

  浙大校歌深蕴义理于典雅文言的做法,在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式微的今天,成为普及传唱的一道门槛。媒体报道显示,现在许多浙大学生在深深为校歌所激励、从中汲取认同感的同时,并不能完整准确地唱完这三段校歌。相比之下,一些早已满头白发的老校友则能把歌词记得十分清楚,并为悠扬的旋律中寄托的青春岁月而热泪盈眶。

  [ 二 ]

  记者找到了两位这样的老人:浙江大学校史馆特聘研究员杨达寿教授和浙江大学图书馆原馆长雷道炎教授,他们讲述了浙大校歌不凡的历史。

  1937年,天降离乱,家国有殇。随着战争烽火的逼近,浙大西迁开始了。

  虽然在逃难途中,事情千头万绪,时任浙大校长的竺可桢仍决心制作校歌,以结束浙大自求是书院以来40余年无校歌的历史。在到达广西宜山后,竺可桢依循当时学校请声誉卓著的名流贤达作校歌歌词的传统,聘请马一浮先生为浙大校歌作词。

  “马一浮是绍兴人,学问渊博,同时也颇为高傲孤僻。”杨达寿说,“此前在杭州时,竺校长三请马一浮来浙大任教讲学,而马先生不就。抗战后,马一浮不堪逃难之苦,写信请浙大收留。竺校长不计前嫌,请他来任教,并且这次又请他作校歌歌词。”

  歌词作成后,竺可桢认为文词太过佶屈聱牙,不易懂、不易唱,于是请当时在浙大任教的丰子恺先生再做一篇。“但是,丰先生视自己为马先生的弟子,认为歌词义理极妙,绝不肯重新撰写。”杨达寿说,“竺校长又经反复考虑,觉得歌词涵义深远,又很好地体现了浙大追求的求是精神,最终决定采用。”

  此后,又经过一番波折,直到1941年浙大在贵州的遵义、湄潭进入比较安定的办学时期,才又请国立音乐学院的应尚能教授谱好曲子,校歌方告正式制作完毕。当年11月校歌第一次和广大师生见面,先由中文系郭斌龢教授讲解文辞义理,接着同学们合唱,竺可桢认为效果甚好,在一周后又亲自到湄潭向师生讲解校歌。

  “遵湄时期是校歌的黄金年代。”雷道炎回忆说,在新生始业教育等各种场合,同学们都会高唱校歌。跋山涉水、远离家园而仍然坚毅不拔、弦歌不辍,“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的歌声给这些青年才俊的心中注入了蓬勃的力量,将他们凝聚在“求是”的旗帜下。西迁的岁月同这歌声一道融进了那一代浙大人的血液。“2005年,1945届毕业生60年后再相会,活动开始前,这些耄耋老人齐声高唱校歌,歌声响彻大厅,激扬情景令闻者动容。”雷道炎说。

  [ 三 ]

  光阴荏苒。1996年,浙大百年校庆前夕,人们最终发现,在上百件应征浙大新校歌的来稿中,找不出能够取代《大不自多》的作品。

  “马一浮先生作的歌词分三章:第一章讲的是国立大学之精神,即大学教育何为;第二章讲的是浙江大学的特征——求是精神;第三章讲的是浙大目前的地位和将来的使命。内涵丰富、庄重典雅、充满哲思。”杨达寿说。人们逐渐认识到,校歌正是浙大需要保留的传统之一,它使人想起那些史诗般的往事,想起那些杰出的师长和前辈,只有一首泱泱大度的校歌才能具备文化的凝重,才配得上有“东方剑桥”美誉的浙江大学。

  到2001年,学生军训结束时,大合唱比赛中各连把校歌作为必唱曲目。在雷道炎眼中,这是校歌重获普及的绝好机会。“当时竺可桢学院和计算机系两个连队都请我指导他们唱校歌,同学们领悟很快,练习很认真,我感到十分欣慰。”雷道炎说。建校110周年前后,浙大再度梳理历史文脉,校歌成为每届学生进校之后必习的校史内容,并成为新生军训合唱比赛的规定曲目。现在,只要是全校性的重大活动,比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都会有奏唱校歌的环节。

  正如竺可桢所说,校歌为一校精神之所附丽。穿越时代的风雨,我们将能回望许许多多在历史上刻下深深痕迹的校歌,那名言警句被后人镌刻在石碑上,那旋律仍然萦绕在校友的心头。西南联大,有着与浙江大学同样刚毅坚卓的西迁历程。其校歌由罗庸、冯友兰作词,一句“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无疑成为从联大走出的中华民族熠熠群星最好的人生写照。浙南名校温州中学的校歌由朱自清作词,“英奇匡国、作圣启蒙”的歌词道出教育的使命,同时成为学校的校训。令人欣喜的是,年代久远的歌词似乎总能在不经意间、在不同的意义上获得当代学生的共鸣。一位清华大学学生用校歌歌词来调侃自己的减肥失败:“‘肴核仁义,闻道日肥。’我怎么瘦得下来呢?”

  回味校歌,找到的是历史,品出的是情怀。校歌不老,青春常在,邦国长兴。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教育诗 00020 岁月如歌,青春不老 2014-05-23 3480845 2 2014年05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