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正在处理”,不是违建保护伞

  徐贤飞

  眼下,省“三改一拆”第一轮督查接近尾声,有一个现象值得警惕:有些地方和部门把“正在处理”,作为拖延处理违建行为的手段,给违建披上一件“灰色”外衣,从而躲避处罚。

  洁白的白色,是合法的颜色;违法的黑色,也是一目了然。然而,有些裹着“正在处理”外衣的灰色地带,却常常能迷惑人,不知是在真处理,还是假处理。

  督查中,接到最多的群众举报类型,就是涉企、涉官的“大块头”违建。碰到类似举报,督查组都格外认真,探现场、查究竟,时刻准备彻底掀开“灰色外衣”。然而,此时,当地政府通常会抱出一大堆卷宗,进行解释。或者说,此事他们已经介入,但案情复杂,需要梳理各方关系,得容许时日,切不可让矛盾激化;又或者说,他们已经立案,甚至法院已有判决,只是执行有困难。

  但是,细翻卷宗就会发现,类似的“正在处理”、“已经立案”,通常都拖了几年之久。引起群众纠纷,村民与企业冲突也有多次,但事情还是这么悬着。某地有处违建,国土部门先后立案两次,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但最后罚款是交了,违建行为却没有得到纠正。另外有个县,企业厂房违法侵占耕地已有多年,法院判决书都下了,依然执行不下去。多年来,企业与村庄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处于“正在处理”的违建,涉及的要么是村干部、官员亲属,要么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为何违建企业和某些地方官员都喜欢“正在处理”?

  一,对于官员,摆在眼前的违建,不敢明着袒护。但只要进入处理程序,他们就可发挥“拖”字诀,任其处于“正在处理中”。不处理是态度问题;而处理不了,只是能力问题。上级部门若真要追究责任,也有申辩的余地。

  二,对于企业,只要不把它的违法建筑拆除,一纸“正在处理”,既不会拉闸停电,又不会停工停产。一处几万平方米的违法厂房正常运作,一年赢利就是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的产值,利益在,“正在处理”又有何关系?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是群众对有些地方处理涉及有头有脸人物违建行为的极好概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点“小把戏”又怎能骗过他们呢?还是请相关地方官员正视“三改一拆”的力度,莫以为可以逃过一时,但能安享一世了。也别让“正在处理”这一本应体现政府公信力的标志,沦为违法行为的保护伞。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正在处理”,不是违建保护伞 2014-05-22 3473424 2 2014年05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