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文体

《归来》,似曾相识

  吴孟婕

  是时候谈谈《归来》了。

  沿着“大片”营销模式回溯,5月初,《归来》已进入“造势阶段”,有关主创的各种话题开始发酵;5月16日,电影公映,以30%的排片率拿下3000多万元票房,创下国产文艺片新高;截至目前,全国票房已突破1亿元大关。

  前两个分号,本是很好的发稿节点,但是被我“故意”错过了——一方面,眼看那些先睹为快的人已分成旗帜鲜明的两拨激烈交战,胆小如我,决定以《小时代》为鉴,避开风口浪尖;另一方面,谈论《归来》也确实是一件容易露怯的事——那么多双眼睛,或诗意、或夸张、或振振有词而津津有味地解读它、玩味它、咀嚼它,谨慎如我,不得不劝自己一句:言多必失。

  直到看完第二遍《归来》,我觉得,可以试着谈谈它。

  《归来》取材于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变迁故事。张艺谋在影片中摒弃了以往大红大绿的浓烈、飞来飞去的打斗,镜头在素白简单的叙事下尽显克制,就像电影中的人物一样,压低嗓门,谨小慎微。

  就连故事本身也是“不言”和“留白”——如果说严歌苓的小说是一幅大时代的画卷,张艺谋只截取结尾一小段浅浅晕开。一开场,是一段突如其来的、以“间谍接头”开始并以“天各一方”结束的“见面”。3年后,当陆焉识终于能与冯婉瑜团聚,却因后者的失忆而“见面不相识”,于是,一次次的尝试修补,一次次失败,接着又是下一次尝试,最终成就了一个关于守护和等待的爱情故事。

  第一遍看时,在许多人夸奖的前半段那场车站追捕戏之后,第一次看了表。

  的确,那场戏调度难度颇高、剪辑紧凑,是整部戏中少见的“华章”,但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由巩俐、陈道明用精准的演技,好不容易构筑起来的庄严、静穆甚至带点被动消极的氛围,稍显刻意。

  随后,张嘉译客串出场,观众会心地笑;巩俐每每露出不认识眼前人的迷茫表情,观众起哄似地笑;陈道明拿着铝制饭勺找“方师傅”算账时,观众不解地笑……一边笑场,一边出戏,思绪开始神游:斯皮尔伯格、李安、莫言究竟是在影片中的哪个场景、哪个画面“泪流满面”?他们的“哭点”和现场的“笑点”,会不会有重合?

  如你所知,我因为胆小谨慎而不敢下笔,于是,索性又一次走入了电影院,既是“温习”,也想从观众的反馈中找答案。但这一次,现场意外的安静和投入,简直让我怀疑看的是不是同一部电影。

  影片开头一场戏,冯婉瑜被通知丈夫逃跑时,巩俐的一个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嘴唇颤抖的表情,无声地把观众带入了戏;于是,就可以听到陆焉识平反后回到家里,看到自己当年从门缝中塞进来的字条被压在玻璃板下,眼泪突然滴落时“啪”的一声;还有冯婉瑜从楼梯走上来,缓缓向陆焉识弹琴的背影伸出手,明明没有说话,却好像已经交流了千言万语……直到场灯亮起,才发现几乎是中老年观众的“包场”,工作人员说,连日来,《归来》的白天场次一直如此,而晚上80后、90后观众多了,对于银幕中上演的悲欢离合又有了不同的解读,似乎更重故事性。

  上一次全民追看、热议一部国产电影,甚至分析、推敲它的细节和台词,是什么时候?“现实时间”不一定很长,“心理时间”却肯定不短。这一次,走来一些久别重逢的老面孔,由巩俐、陈道明领衔,在银幕上见其身影看其笑靥,终于感到了微微暖意。而在尝试了成本和形式感直逼好莱坞的古装大片和“用力,不从心”的文艺片均宣告失败后,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张艺谋,似乎也有了回收之意。

  放置在华语片的框架里,《归来》是一部“以退为进”的作品,它的启示意义在于,尽管当下光影的成色越来越轻盈、甚至有些浮于表面,但“平淡”“厚重”“朴实”仍然有效。与此同时,《归来》的借鉴意义也仅限于此,毕竟张艺谋只有一个,他的资源调度能力,远在华语电影人平均水平之上。

  有人说,拍摄《归来》是张艺谋创作初心的回归,至于什么是“初心”,可能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他拍摄处女作《红高粱》的“人文时期”,那是拍电影和看电影都还是一件很讲究的事的年代,也是态度认真、并且敢于坚持的年代。对比当下的创作环境,陈道明说:“文艺成了年轻的文艺,影视文化成了幼稚的文化。”

  但连张艺谋自己都感慨,纯粹的心态就像初恋,无法重来。同样地,幼稚,也是人生必经阶段,在当下竞争如此激烈甚至势利的产业环境中,电影人的创作视角和影像语言能不能得到主流年轻观众的共鸣、能不能跟时代挂钩,很重要。

  刷新《归来》票房数据时,看到一句话:“照目前势头,《归来》很快就能超过《满城尽带黄金甲》2.97亿元的张艺谋个人票房纪录。”不知你看后作何感想,反正年轻如我,顿时觉得,比起靠两部套拍的《小时代》就斩获近8亿元票房、代表电影产业“未来势力”的郭敬明,对张艺谋的“用力,不从心”有些过于苛责了。

  或许,作为普通观众,观看《归来》最好的方式是,忘记它的导演是谁,忘记它的原著是谁,甚至忘记巩俐和陈道明身上的影后影帝光环,直面作品本身。一部好的电影,也一定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定会让观众有所触动也有所抽离,但只要不是强笑硬哭,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或许,与其一味讨论“归来”,倒不如去回味片中提到的法语医学专用名词——Déjà vu(似曾相识),它不露痕迹地提醒我们,常“回去”看看,去找找银幕上曾经流淌的善意、从容与深情。而《归来》的英文片名其实是现在进行时——“Coming home”——仍在路上,也因此,多了一份“终有抵达”的期待。


浙江日报 人文·文体 00014 《归来》,似曾相识 2014-05-22 3481014 2 2014年05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