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景象

自助透析 支撑生命

  本报记者 叶寒青

  通讯员 朱海伟 周旻澍 摄影报道

  一只棕红色木柜、两张板凳、一个铁架、一台体重计……温岭市石桥头镇上王村一间农舍四楼,是出租车司机王荷自建的肾脏腹膜透析室。

  2012年12月,一场“重感冒”突如其来,王荷被确诊为尿毒症,此后身体每况愈下,甚至有段时间是在轮椅上度过的,工作无法继续,经济断了来源。两年,共花去数十万元医疗费。

  2013年5月,妻子离家出走。母亲照顾两个年幼的孙女和患病的儿子,一家人靠着王荷父亲每月打零工度日,不仅手术费无法承担,甚至每天透析的费用也付不起了。

  为节省费用,王荷去年自己动手建一个透析室。“四楼一个空房间,我安上‘紫外线杀菌灯’、‘恒温机’和‘血压仪’,一个自制透析室就算完成了。”

  每天腹透前,他都要打开“无菌室”内的紫外线杀菌灯,杀菌半小时。然后,用恒温袋将腹透液加热到37℃,最后通过腹膜透析导管将腹膜透析液灌进腹腔,再将过滤后的体液导出来。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小时,4个小时后又进行第2次腹透。如此循环,每天4次。“每天的时间基本上花在了这里。”王荷说。

  王荷算了一笔账,每月需要120包透析液,加上必备的西药费一两千元,一月基本开支在4600元左右,还没加上每月其他医药费6000元。农医保目前只能报销一半左右。但相比在医院做透析,自建透析室每月可省下2400元。

  患病前,王荷专跑松门镇到城区的线路,患病后,这份工作干不动了。当天气温有20多摄氏度,但王荷仍穿着棉衣。“他的身体虚弱,得穿保暖一点。”王妈妈说,一不小心得了感冒,对他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面对病魔,王荷没有放弃。换肾需要四五十万元,家里的财产只剩下这幢楼房,尽管这是一家人的栖身之所。“如果有合适的肾源,父母希望把房子卖掉,把我病治好。”王荷说,等到把病治好,他仍想当的哥,虽收入不高,但赡养父母、抚养两个女儿应该没有问题。

  现在,王荷一边做着自助透析,一边等待希望出现。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愿意帮助王荷,可以联系他的手机:13750678931。


浙江日报 景象 00014 自助透析 支撑生命 2014-05-21 3471496 2 2014年05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