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从家用净水扩张到工业净水处理

沁园:做大“水生意”

  记者 刘乐平

  本报讯 “出让沁园股份的所得,我个人没花过一分钱,唯一支出是一笔为‘五水共治’的捐款,360万元。”坐在记者面前的国内净水器龙头企业沁园集团的掌门人叶建荣,魁梧的身材,面色黝黑,灰西服里头套着白衬衣。

  两个月前,联合利华用超过1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沁园集团55%的股权。这一收购短时间内引起一番不小的震荡,有人为此质疑叶建荣。

  但叶建荣没有时间去理会这些传言,他要全力以赴做另外一件事:从家用净水进入另一个更大的市场:工业净水。“事实上,这次和联合利华的交易并不涉及工业净水业务。而且,很多人并不了解我们在工业净水领域的布局和实力,现在这一块的市场机会终于来了。”他说。

  行业龙头后的转身

  在联合利华并购前,沁园是国内净水器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饮水机专用净水器。公司董事长叶建荣,还有一个“官方”身份:国家净水器及其系统标准化工作组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叶建荣与水结缘,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其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桶装水开始出现在家庭里。“那会儿,饮水机都用桶装水,但是桶装纯净水很贵,而且存在二次污染,里面又不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送水也麻烦。”叶建荣回忆。据此,他判断与饮水机相配套的净水器会有巨大市场前景。

  接下去的故事听起来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完完全全的门外汉——此前他是一名中学数学老师,到行业里的技术专家,叶建荣靠的是自学。1997年,叶建荣买齐了所有大学水处理专业的书,开始自学水处理专业的大学课程,准备自己开发净水器。

  最早实验中的净水器是利用市场上原有的饮水机,去掉桶装水部分,直接换成净水器。但净水器与饮水机之间密封不好就容易漏水。“光是解决密封问题,我们就做了上千次实验。”

  第二年6月,净水器研制成功,随后叶建荣注册成立了沁园。9月,沁园的第一批净水器产品——远红外矿化净水器下线。“一台净水器售价按500元计算,能过滤5吨自来水,过滤每吨水100元,至少可装50桶,比桶装纯净水便宜多了。”

  沁园自创立后保持每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长水平。2009年到2013年间,其净水设备更是以超过50%以上的速度增长。

  并购之前,沁园有4个制造工厂,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每年生产大中型家用净水设备200万台,小型500万台左右。此外,在研发方面,沁园拥有250位工程师,还拥有5000个经销商,400个一级代理商。

  凭借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沁园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净水器市场,坐稳了龙头老大的位置。

  一片膜拿下科技大奖

  对于沁园来说,膜是最核心和关键的技术。

  这个魔术一样的“试验”,叶建荣已经演示过无数次了,但他依旧乐此不疲地亲自动手:将一罐啤酒从筒装置的顶部倒入,随后底部缓缓流下来的液体已经没有了颜色,并且没有了味道。

  叶建荣解释,这是里边的活性炭和滤膜在起作用。“微滤膜的孔径小于0.1微米等级,超滤膜孔径0.01微米等级,细菌、病毒、有机物都可以除掉,只保留水和矿物质离子。”

  水处理中用到的滤芯,看上去普通却着实都是高科技。叶建荣介绍,原来我国的高性能滤膜要从日德进口,主要是进口的膜亲水性较好,每平方米的膜每小时可以过滤600升的水,同时在使用寿命和抗污染性方面较好。

  在研制新一代净水器时,需要一种装在净水器出水口底部的膜,这种膜的一根丝里至少有十亿个孔,除菌率可达100%,但是国内找不到符合要求的膜材料。最终,沁园的技术人员发现日本三菱公司拥有亲水膜材料技术。

  从那个时候开始,叶建荣明白了,膜对一个净水器生产企业的重要性,他也开始研发自己的膜。2008年,由沁园集团和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共同完成的“节能型饮用水深度处理系列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多年来我国民用水处理行业首次登上国家科技奖的领奖台。

  据浙江某自来水厂深度处理项目试运行报告显示:沁园所提供的膜得出的产水率和能耗已好于国内强势品牌,与国际品牌相差无几。“国内超滤膜技术已接近国际水平,但在反渗透膜片制造技术上,还有差距。”

  有一个小插曲。并购协议签约那天,联合利华北亚区总裁马瑞文拿着一个净水杯子追问叶建荣,“真的只要3美元?”叶建荣告诉他,一个小型沁园净水杯,完全可以解决自来水中影响人体健康的余氯和有机物问题,而这样的设备成本只要3美元,这让向来在产品研发方面“高起高打”的跨国公司高管马瑞文有点不敢相信。

  “在这个行业中,你只要放松两年就会淘汰。”沁园一直密切关注韩日等高水准滤膜生产国家的动态滤膜,去年的研发投入达到7000万元。这一核心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沁园向其他领域扩张。

  工业净水的万亿诱惑

  叶建荣早已在为进入“另一个更大量级的净水产业领域”做准备, 2007年,沁园收购杭州司迈特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涉足工业废水处理领域。

  被并购前,沁园对名下的资产进行了重组,并分别成立了沁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水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是从沁园的民商用净水领域彻底分离出来的工业水处理公司,其运营体系非常明确,主要包括三大业务——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业水处理业务,水务的投资和运营,涉及全产业链环节。

  叶建荣认为,工业水处理市场容量高达万亿元级,尤其是其中的市政工程领域(饮用水深度处理),是名符其实的“第二次饮用水革命”。

  省内一家自来水厂20万吨/天的升级改造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沁园膜在去年12月开始的中试过程中各项指标都数一数二,综合指标排名第一。“我非常愿意在不设定以往业绩指标的情况下,与其他企业公平竞争。”

  叶建荣告诉记者,改造后自来水可直饮,所需的设备与膜2亿元,而膜的使用寿命一般在5年左右,之后需要全部换新。据他估算,待技术普及,用于全国自来水厂深度处理的膜的年更新费就高达千亿元。虽然,国内目前自来水经过深度处理的不足1%,但在叶建荣看来,中国追赶欧美深度处理的普及程度只是早晚问题。

  另一大块就是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叶建荣透露,眼下,杭州萧山圣山集团的万吨级印染废水示范项目已经进场,预计在6月底能顺利实施完成。建成后,万吨原本准备常规生化处理后外排的印染废水先进入沁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滤装置处理达到一级A类排放水标准,再进反渗透装置脱除对企业生产有不利影响的过多盐分、色度,产出约5000吨外观等同于自来水、综合水质优于地表三类水的再生水,重新回用到生产中,另5000吨反渗透浓水达标排放。“经过处理,既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叶建荣说。

  “目前整合全产业链的水务集团并不多。”叶建荣认为,作为后来者,雄厚的资金实力、完善的产业链、专业的技术是其三大优势。他为宁波水艺设定的目标是:未来5年,将在西部、西南、东北、中部和东部建立5个水务运行中心,成为国内领先的膜和水处理运营商。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沁园:做大“水生意” 2014-05-20 3473187 2 2014年05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