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国际一流杂志刊发浙二教授最新研究成果

大肠癌秘密被破译

  本报杭州5月19日讯

  记者 童桦 通讯员 方序

  大肠癌,一种近30年来在人类患癌症种类排名上快速攀升的恶性肿瘤,除了切除、辅助化学和放射治疗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防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肿瘤外科黄建教授等经过4年潜心研究,有了突破性的发现——在人类大肠癌中,γδT17细胞促进了髓样抑制细胞积聚和扩增。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细胞》子刊《免疫》最近一期的封面,为大肠癌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并弥补了国际相关领域的空白。

  “4年前,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了大肠癌和炎症以及免疫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平衡关系,团队立刻着手研究,直到今天拿出了这项成果。”2010年,在黄建教授的领导下,其研究团队与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免疫/肿瘤与生物医学中心的严俊教授对γδT17细胞在人类大肠癌炎性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及机制展开了开创性的研究,“普通人在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提法后会感觉晦涩难懂,但如果配上一幅漫画来做讲解,任何人都能瞬间了然于胸。”

  “大肠癌其实很狡猾,比如肿瘤炎症的核心成分有三种细胞,漫画中紫色的细胞在碰到肿瘤信号和细菌侵入的情况后会被激活,它会像‘打鼓’一样释放出炎症信号,并传递给黄色的γδT17细胞,这些黄色的细胞就像‘指挥官’一样吹响集合的号角,召集人体内部其他的IL-8、TNF-α等‘坏细胞’不断涌进人大肠癌这座‘城堡’中,形成肿瘤的自我保护机制。”该论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生伍品解释道。

  原来大肠癌还有这般生存手段,这让我们大为惊讶。毕竟,大肠癌作为全球性高发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我国新增大肠癌患者达到40万人,它已经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如果能够顺着这一思路研究出新的应对方法,或许有许多患者可以远离大肠癌,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

  “这三种细胞一方面让大肠癌患者的炎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还抑制了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进一步促进了大肠癌的恶化。”伍品认为,新的研究将人类大肠癌的防御机制生动地呈现出来,“我们现在能够清晰地看见人大肠癌的恶化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让‘鼓’敲不起来,减少‘指挥官’的数量,切断‘坏细胞’进入‘城堡’之路,那对人大肠癌的治疗就很有好处,对未来的研究也很有启发。”

  这无疑给广大医务人员打开了一扇观察大肠癌的新窗口。“如果换一个角度观察人体,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细菌的容器,身体内部充斥着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菌群,它们之间如果相互平衡,那人体就不会出现问题,反之则会出现肿瘤等病症。”黄建说,大肠作为人体中菌群最多的部分,一直都是病发的高危地区,“现在人们开始尝试喝酸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另外我要向大家建议的是,少吃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它们在消化分解后往往会在大肠堆积大量的细菌,长期如此对人体很不好。”

  难怪很少刊登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国际顶级专业期刊《细胞》会对这项研究成果青睐有加,毕竟这项研究成果阐明了肿瘤炎性微环境内的关键细胞及分子机制,能为靶向干预肿瘤相关炎症及肿瘤进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更能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目前,黄建教授带领全体研究人员,正在积极牵头和参与,开展了一系列新的针对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及甲状腺癌等恶性肿瘤进展相关关键机制的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后续研究。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大肠癌秘密被破译 2014-05-20 3477188 2 2014年05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