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走读

茗岙梯田,
最妩媚的人造曲线

  通讯员 曹凌云

  去永嘉桥下镇茗岙社区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无论从东线的碧连上山,还是从南线的桥下上山,都要开2个小时的山路,山路狭窄而多急转弯。

  到达茗岙时,雨霁初晴,眼前一马平川,几缕飘飞的云雾,冥冥之中,那是云端里的村落在召唤。茗岙位于楠溪江小源上游,被群山所环抱,是一个僻远的地方,3年前设为社区,由茗上、茗中、茗下、茗后四个行政村组成,世世代代开山建田,精于农事,约有梯田5000多亩。

  茗岙有1700多年历史,建于唐朝,现在茗岙社区共有1300多户居民。茗岙的出名主要是因为梯田,茗岙梯田的出名又主要是因为摄影,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茗岙就与摄影结缘,这里是全国许多摄影组织的基地,也还吸引了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外的摄影家,一来就住上几天或半个月。当地热心村民为了给外来摄影爱好者拍摄梯田带来便利,已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标出6处最佳拍摄点。

  在茗下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新和61岁的胡忠老伯的带领下,我们走到了“最佳拍摄点”的一个最高点,在山脊上俯瞰,视野空旷,群山与村落尽收眼底。茗岙四面环山,胡忠老伯告诉我们,东面山头叫响山寺,南面望江山,西面石马尖,北面寨林圈。虽然观赏梯田不是最佳的季节,但我们还是被茗岙梯田规模的磅礴壮观、地形的层叠错落、线条的行云流水震撼了。

  这里的人们,包括他们的祖祖辈辈,是凭借怎样的力量和意志,开垦出如此壮美的梯田?同行连连拍着照片,我却在想,应该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为了生存,稻米的诱惑实在是太迷人了。陈建新说,祖辈背靠的面对的都是大山,为了自己和子孙的生存,只有向大山要田,向高山要粮,他们因地制宜,依山垦荒,筑埂保土,开凿农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层层垒垒,日臻完美。茗岙的先人们一定想不到,他们用血汗开垦耕作的梯田,竟然是世界上最妩媚潇洒的曲线,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最令大自然满意的方式。

  我们从山脊上下来,来到了田埂上,眼前是田园牧歌的景象,在田头遇到了一位牧归的老伯,他叫邵日朋,他的身后跟着两头黄牛,一大一小。他笑着说,他不会打牌,不会喝酒,不会李家长赵家短,所以就只能种好自己的田,田种得多,7亩,就养了母牛犁田干农事,还可以生小牛仔卖钱,日子过得没有比别人差。

  邵老伯的五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到外地做事了,村里的许多正劳力,像他儿女一样,都走出了茗岙,到外面做事赚钱了,村里的劳力一年比一年少,现在,茗岙将有三分之二的梯田荒芜了,也就是3000多亩,地势高一点的那些梯田,看上去枯黄一片,野猪成群出没。

  老伯说到荒芜的梯田,脸上全没了笑容,表情凝重了起来。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开始有村民走出茗岙,到外地弹棉花,跑码头。和我们同行的胡忠老伯回忆自己15岁就开始全国各地跑,弹棉花也算个大师傅了,一年挣过1千元的,上了岁数后,见家乡耕作梯田的人少了,就回家不再外出,也拍些照片投稿,乐当茗岙的宣传员。可是,近年来,茗岙有大半的人都外出做生意了,近的到上塘、瓯北、温州城里,远的漂洋过海,到了国外。

  “历朝历代耕作下来的梯田,也许就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还给了大山。”听着胡老伯的叹息,我心里也沉重起来。他们的祖辈,为了生存,从溪谷到峰峦,从森林边缘到悬崖峭壁,凡是有泥土的地方,都开垦了田地,而这世世代代茗岙人开垦出来的田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10多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不断地消亡。

  这震撼人心的旷世杰作,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广博的恩赐,如果不复存在,难道只是回复最初始的状态?现在的茗岙人,正面临的矛盾是继续做梯田忠实的耕种者,还是外出赚更多的钱改善自己生活条件?

  也许纠结到最后,他们真会放弃手中的锄头。这是我的担心,也是许多茗岙人的一块心病。荒芜了家乡的梯田,移居他乡的村民日子也许过得不错,但是否少了担当呢?

  记住乡愁,就要守住乡土,保护梯田,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美好的家园,我们不能等到真正失去,才格外懂得珍惜,不能只在回忆的时候,才惋惜许多美好的逝去。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20 茗岙梯田,
最妩媚的人造曲线
2014-05-20 3469606 2 2014年05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