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体

第十届深圳文博会记者新感受——

科技,点亮文化之“光”

  本报深圳5月16日电

  记者 李月红

  科技振翼,文化起飞。今天,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产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关注:没有琴弦的竖琴,人们用手遮挡激光,即可弹奏出美妙的旋律;袖珍型春晚舞台,打造出舞台、视频、演员相融合的立体场景……科技正在越来越多地点亮文化之“光”。

  机器人打太极

  3D投影看文物

  一进湖北馆,“科技风”迎面扑来:艺术柱成了视频柱、机器人打出太极拳、360度光影成像再现楚国文物。

  “傲气傲笑万重浪,热血热胜红日光……”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三个约60厘米高的银灰色“小家伙”跟着节奏摆出各种太极拳动作,一招一式,有模有样。负责人告诉我们,它们的脚下还有4块活动的机械屏组合成的武当山风景,让人大饱眼福。

  看过了“带感”的机器人表演,接着来感受一场独特的“光影秀”。

  在幻影成像展区,透过一个倒锥形的透明玻璃罩,湖北省博物馆里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镇馆之宝,浓缩成一场独特的“光影秀”。原来,这是运用3D投影技术特别制作成的三维图像,通过3D光影秀的方式使文物古迹展示呈现出立体变化,以逼真的效果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上一秒在展会

  下一秒在景点

  恢宏的场面,瑰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这里是“莫高窟”初唐时期第220窟,这里是文博会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展区。

  原来,敦煌研究院为游客虚拟体验所呈现的复制塑像,通过摄影采集高精度石窟局部的5333张原始影像,经过图像处理、激光定位等程序,利用3D打印技术还原出高保真的数字化效果,还原124平方米洞窟内完整的图像。

  不仅仅是莫高窟。还有西藏展团的“发现·文成公主·神秘藏文化之旅”的大型实景剧也来了。

  208平方米的展区,融入数十种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吸引了众多观众。据介绍,该剧时长90分钟,共分5幕。市民可以直接观看卓舞、打阿嘎、果卓等藏舞,还可以看藏戏等。

  而整个展会,人气最旺的要数“中影股份”的4D电影体验。近50米长的排队队伍,只为一睹4D版《速度与激情》。当银幕上出现打斗场面,观者的座椅立即发出震动,感觉上一秒在展会,下一秒就跳进了银幕里,十分刺激。

  你的二维码

  我的指尖文化

  扫扫二维码,红旗出版社新书《马云和他的朋友们——朋友就是要来往》免费送给你;扫扫二维码,发送你的照片,实时获得现场打印的珍贵照片……整个展会上,如果你恰好拿着一部手机,那么会收获不少文化赠品。

  这只是科技衍生“指尖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

  在湖南展区,“指尖文化”让人眼前一亮,展区里大数据、云端应用、数字出版等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挥挥手,电视节目自动更换,一切都能搞掂;不用佩戴眼镜,3D电视里的白海豚向自己游来,扭扭腰腰,招招手,还能模仿人物几十种动作。

  而借助科技力量,非遗文化再现辉煌。剪纸用上新型环保材料,成为易剪不易破且具有吸附力的磁力剪纸;皮影表演结合LED灯光元素,不但为人物增添了一分生动,也让舞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科技“妙笔生花”,正加速融合到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浙江日报 文体 00006 科技,点亮文化之“光” 2014-05-17 3474905 2 2014年05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