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婺大地 煌煌巨著
——大型地方文献《重修金华丛书》出版
詹福瑞
金华在今日中国,已经名扬中外。其所以有名,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乃在于经济的发达:旧有金华火腿,今有义乌小商品是也。但是这样的认识,在刚刚面世的《重修金华丛书》这部煌煌巨著面前,已经显得极为皮毛和短见。
【壹】
金华实则既是经济快速发展之地,亦是历史积淀极为丰厚之域。金华地处浙中部,春秋为越地,战国属楚。秦汉置县,属会稽郡。不惟江山秀美,而且历史悠久,积两千余年文化,人文荟萃。明代学者宋濂说:“吾婺素号文献之邦,振黄锺之铿鍧,剪毛羽之纷蕤者,比比有之。”尤其是宋代之后,这里名家代出,其学术影响及于全国。说起南宋经学,我们不能不瞩目金华,因为这里出现了两位经学大师,金华因为他们而成为当时全国学术文化的重镇。一位是东莱先生吕祖谦(1137年—1181年),与朱熹、张栻“鼎立为世师”,同被尊为“东南三贤”。清代学者全祖望在校补《宋元学案》时说:“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路径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 他还说:“小东莱之学,平心易气,不欲逞口舌以与诸公角,大约在陶铸同类以渐纪其偏,宰相之量也。”说明吕祖谦为学,务求折衷,其经学兼采朱学和陆学之长,创立了理学中的“吕学”,因此而成为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三大家之一。金华自然也就成为此一时期理学中心之一。也正是他在经学上的圆通思想,促成了经学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和陆九渊师生在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了一次为时三天的辩论会。陆九渊门人朱亨道说:“鹅湖讲道,切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陆与朱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其所适从,其意甚善,伯恭盖有志于此。语自得,则未也。”吕祖谦自己亦曾回忆此事说:“某留建宁凡两月余,复同朱元晦至鹅湖,与二陆及刘子澄诸公相聚切磋,甚觉有益。” 从这两段话,我们既可以看到吕祖谦促成此次讲道活动的初衷,亦可知道他是这次聚会讲道活动的起意者和促成者。吕祖谦一生经学著述甚丰,有《古周易》1卷、《书说》35卷、《吕氏家塾读诗记》32卷、《春秋左氏传说》20卷、《春秋左氏续说》12卷。吕祖谦同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朱熹评价他:“伯恭于史分外仔细”,有《十七史详节》273卷、《东莱博议》4卷、《历代制度详说》12卷传世。另还有《东莱集》40卷传世。浙江师大黄灵庚教授主编《吕祖谦全集》煌煌16册,可见其一生著述之富。宋代的另一位著名经学家王柏也是金华人。他拜朱熹之再传弟子何基为师,为金华朱学的代表人物,与何基及元代的金履祥、许谦,并称“金华四先生”。王柏治经主张“由传以求经”,重视儒家经传。但又不轻信盲从乃至拘守经传教条。他治经充满了怀疑精神,认为圣人之道以书而传,亦以书而晦。因此对传统的儒家经典多有质疑。所著《诗疑》、《书疑》等书,集中体现了他怀疑现有的经学文献、试图恢复原始经义的努力。作为朱熹经学的传人,王柏推崇《四书》,称之为“经天纬地之具,治世立教之书”,致力于阐释朱熹的《四书集注》,是朱子“四书学”传播推广者,被列为理学正宗。王柏著述繁富,计800余卷,可惜大多亡佚。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20卷。
【贰】
历史上的金华,不仅在一个时期内为经学之中心,产生了吕祖谦、王柏那样的经学家,同时亦盛产文章之士。唐有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宋有陈龙川陈亮,所作书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龙川文集》40卷,另有《外集》词4卷。明初有潜溪宋濂,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称“太史公”,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清有李笠翁李渔,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笠翁十种曲》及《万年欢》、《偷甲记》等19种。此外有小说《无声戏》、《连城壁全集》、《十二楼》、《合锦回文传》及杂著《闲情偶寄》,为清代著名戏曲家。
【叁】
历史上的金华士人,不仅以著书立说为命,而且有很自觉的搜集整理乡贤文献的传统,其代表之作就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胡凤丹、胡宗懋父子所编《金华丛书》《续金华丛书》。胡凤丹是浙江永康县(今永康市)溪岸人。同治间出任湖北候补道,加盐运使衔,领崇文书局之事,迁湖北道员。光绪三年,被诬陷辞官,致仕归田杭州。他致力于抢救金华文献,不遗余力,多方搜求采掇金华散佚遗书,按经、史、子、集分类刻印,得经部15种,史部11种,子部13种,集部28种,计唐至明金华文献67种,刻成《金华丛书》730卷、229函。胡凤丹死后,其四子曾任直隶知州的胡宗懋,继承父志,潜心典籍,罄十余年心力、财力,辑得《金华丛书》之外的金华文献58种,1924年汇刻成《续金华丛书》,计120册。《金华丛书》问世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刻印地方文献丛书的连锁反应。黄灵庚先生文章引藏书家傅增湘的话说,自从有了《金华丛书》,“嗣是杭州则有丁氏《武林往哲遗着》、《掌故丛编》,嘉兴则有孙氏《槜李遗书》,湖州则有《陆氏丛书》,绍兴则有徐氏《先正遗书》,温州则有孙氏《永嘉遗书》,江宁则有傅氏《金陵丛刻》,常州则有盛氏《先哲遗书》,皆踵金华而起”。《金华丛书》和《续金华丛书》起到了引导编纂地方文献丛书先河的作用。
【肆】
然而,金华虽为浙东一地,文献虽然不能称浩瀚,却也册府琳琅,卷帙繁富;而且年代久远,多有散佚。胡氏父子虽竭尽全力,搜辑甚勤,然以一己之力,仍不免多有遗珠之憾。如黄灵庚先生所言,“《金华丛书》、《续金华丛书》对辑集历代的金华文献并不齐全。这二部丛书,只辑录明代以前的文献,而且还有许多遗漏,至于清代以后的古籍,一种也没有收录。这对于地方丛书来说是很不完整的”。我国素有经济繁盛而修书的传统。7年前,金华市政府决定和浙江师范大学合作,以胡氏父子已有二种丛书为基础,启动《重修金华丛书》重大项目。如前所述,因浙东学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项目甫一发布,就引起了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希望能够见到一部搜集齐全而且文献准确的金华文献丛书。经过数年的努力,这套丛书终于面世。现在看来,最初的编纂设想和人们的期望基本已经达到。我以为这部丛书有两个特点,或曰取得的成绩:其一是编纂了一部目前最为齐备的金华文献丛书。据黄灵庚先生统计,金华历代文献著作,包括已佚部分,约有6700余种,至今能查到其收藏出处的近900种。而胡氏《金华丛书》、《续金华丛书》收录文献仅125种,大量的历史文献没有收集在内。《续修金华丛书》的编者,从开始编纂这部丛书时,就立下坚定的目标:对清代之前的金华籍作者之书,或者虽非金华人而专写金华之作,务必收录齐全。为了寻找和搜集《金华丛书》、《续金华丛书》未收的700多种图书文献,编辑组的成员几乎跑遍了所有收藏文献的部门。我在图书馆工作10余年,深深了解到,今日整理古籍,查到藏地已属不易,但是能够见到文献的真容并得以复制,就更为困难。他们不说,我也会知道他们为获得文献付出的巨大劳动。正是在编者的艰辛努力下,我们才能看到这样搜罗比较完备的金华文献丛书。在这部新编丛书中,有些珍稀的文献就是编者辛勤访得的。如从日本访得的宋濂《萝山集》,为海内外孤本。从台湾访得的陈亮《龙川文钞》等集,可补大陆文献整理之缺,访得的宋濂《宋文宪公未刻稿》等集,亦传世不多,极其珍贵。因此《重修金华丛书》的出版,为今后社会各界研究金华文化、浙东学术,提供了便利,可谓功德无量。其二,《重修金华丛书》所收文献经过了编者精心整理。丛书的编纂原则,是在胡氏父子两部《丛书》基础上续修,即在保留两部《丛书》前提下,增加为两部《丛书》所缺佚的金华文献。所增文献附于两部《丛书》之后,辑为“金华丛书三编”。《重修金华丛书》对所收每种书的版本、真伪,都进行了谨慎的审订。并且对于所收每种书都撰写了提要,其内容为作者里籍、履历、生卒以及版本流传情况,介绍本书基本内容、文献价值以及优缺点。所以,《重修金华丛书》为读者提供的不仅是全备的金华文献,而且是可信的文献。我们相信,《重修金华丛书》的出版,会进一步加深海内外读者对金华的了解,使大家知道,金华不仅是经济之城,亦是文献之邦。
(作者系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