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艺术评论

文章导航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5家世界著名博物馆,8位艺术大师,10幅传世名作,本报记者走进展览现场,约请专家解读——

是艺术史,更是民族史

  此次展览囊括了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五家世界著名博物馆共10件精品画作。展览中展出的全部作品均是首次来华展出,每件作品不仅都反映具体时代中具有标志性的潮流运动和风格特色,也都深藏着一个甚至多个故事——包括作品本身呈现的故事、作者的故事以及作者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的信息。8位艺术大师,10幅传世名作,完美地结合成一部浓缩的法国艺术史。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杨振宇告诉记者,这10幅绘画杰作涵盖了法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重要艺术成就,体现了各个时代艺术思潮的不同侧面。这些作品都是首次离开法国到海外展出,对中国观众而言应该颇有新意。可以看出,策展方挑选这10幅画作来华参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欣赏这些画作,我们既能了解法国艺术史,更能读出法兰西的民族史;它们作为文化交流的无声的使者,传递出法国引以自豪的立国理念和民族特征。

  这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不啻是一部西方艺术史的缩影:从乔治·德·拉·图尔等画家代表的古典主义、巴洛克艺术,到奥古斯特·雷诺阿代表的印象派,再到毕加索等代表的立体派、现代艺术,法兰西在西方艺术流变的每一个转折点上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里程碑。而且,超越艺术史,中国观众应当还能从这些画作的背后看到一个民族几百年来的风云变幻。

  我们首先遇见的是卢浮宫的珍藏之一——让·克鲁埃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弗朗索瓦一世是艺术的慷慨赞助者,艺术家的保护人,被视为法国第一位极富人文主义精神的君主。正是在他统治时期,法国的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枫丹白露城堡成为当时全欧洲的艺术创作中心。他以开放的姿态邀请欧洲各国的艺术家到法国生活、创作,一个流传极广的说法认为,达·芬奇就是在弗朗索瓦一世的陪伴中离开人世的。

  因此,这幅君王肖像是一个象征,代表着法兰西从16世纪开始,迈出了成为近代世界艺术中心的脚步。了解弗朗索瓦一世生平的中国观众还将感受到,法国策展方借此传递出了文化交流的热情。

  本次展览中的另一幅君王肖像是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藏品,亚森特·里戈的《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国力鼎盛,政治、军事和文化艺术事业都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如果说两幅君王肖像代表了庄严肃穆的庙堂视角,那么雷诺阿的油画则将镜头转向底层,为观众展现了普通法国民众日常生活的亲和图景。与拉·图尔等古典主义画家专注于神话、宗教题材不同,“印象派”画家将眼见的世界作为创作对象,并热衷于坐在室外描绘风景。

  奥赛博物馆珍藏的这位“印象派”经典之作《煎饼磨坊的舞会》,用充满感情的丰富色彩描绘了19世纪末巴黎市民的生活图景。与很多“印象派”画家喜欢描绘风景不同,雷诺阿更钟情于自然姿态下的人物绘画。这幅大型油画中就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天光云影、水雾风涛,在他们身上投下了各种色彩,被画家敏感地捕捉,并遵循自己的感受加以细腻表现。蒙马特高地的舞会,产业工人和都市新贵们洋溢着自由与激情,富有浓郁的青春活力,正是那个蓬勃向上的时代的写照,也是法兰西民族长期以来为世界所熟知的突出特征。

  在西方油画史上,乔治·德·拉·图尔以描绘夜间场景的才华闻名于世。《木匠圣约瑟》就描绘了一个孩子在深夜为正在做木工活的父亲照亮的情景。从作品的名字“木匠圣约瑟”(即耶稣基督的养父)可知,这是一件宗教作品。天主教中,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以处子之身受孕,其丈夫约瑟,并非以耶稣生父的身份,而是以养父及幼年耶稣的保护者的身份同样受到尊敬。约瑟与耶稣间的眼神交流是整幅画的核心,蕴含着超越血缘的孝爱。约瑟眼中的无限温情,流露出对耶稣的关爱,这从因担忧而布满皱纹的额头中传达出来,他深知其子的命运,以及耶稣成年后必将承受的痛苦。正在加工的木头则是耶稣受难时十字架的暗喻。

  弗拉戈纳尔的《门闩》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的征服和随之而来的欢愉的故事。《斗牛士》和《三个肖像的构图》等作品则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现当代。毕加索打开了一扇从未有过的艺术风格大门,打破了5个世纪以来被西方绘画奉为圭臬的艺术准则;他虽然生于西班牙,但后来加入了法国国籍,许多创作在法国完成。毕加索和莱热等人的作品展现出法国在现代前卫艺术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油画》由许多横竖交叉的黑色条纹组成,条纹间露出色彩反差很大的其他色块,是抽象艺术史中的代表作。“抽象艺术派”形成于20世纪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巴黎翻开新的篇章,皮埃尔·苏拉热是该潮流的领袖人物之一。他认为,绘画不仅要摆脱对真实的表现,更要摆脱对一切意义、象征和情感的表现。他并不将艺术当成一种交流途径,而是将画作看成是一个“物件”,这个“物件”真实存在,而观众则可对其进行自由诠释。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术评论 00018 是艺术史,更是民族史 2014-05-16 3473325 2 2014年0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