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前,鲁迅在杭高校园种下樱花树,今天,一首名叫《落英纷飞》的歌,漫漫长长—
我的青春,唱给你听
本报记者 吴孟婕
1
5月12日下午,杭州电视台演播厅,《名校有约》节目正进行杭州高级中学专场录制。台上讨论热烈;台下,政教处副主任李王萍坐在摄像机旁,低头拨划着手机屏幕。“校长师长,校友学友,学神学霸,齐聚一堂……”很快,朋友圈图文编辑完毕。这是李王萍的习惯:“把杭高新闻、杭高骄傲第一时间与更多的杭高人分享。”
她口中的“骄傲”之一、高二(5)班的蓝周紫晶,也作为学生代表坐在录制现场——这个貌不惊人的畲族女孩,几个月前参加了河南卫视的汉字书写节目《汉字英雄》,与对手过招时常常“出口成诗”,最终获得了前5名的好成绩。
巧的是,节目主持人华芳,也是杭高校友。当她介绍第一排一位戴眼镜的瘦高个男生是“校园歌曲《落英纷飞》的作曲者”时,蓝周紫晶迅速与台上台下其他的“学神”“学霸”交换了崇拜的眼神:“哦,原来是他。”
眼前这位此前“只闻其歌不见其人”的学长,是杭高2007届10班、现就读于浙江大学建筑系研究生二年级的卢文华,这一天,他受邀来与大家分享《落英纷飞》的诞生过程和背后的故事:“真没想到,当年我们年少懵懂之时写下的这首班歌,后来能被母校师生认同、传唱。而我,也从刚开始的惊讶和感动,到现在安于乐享这种彼此间的共鸣……”
卢文华说话声音不大,间或眼睛一抬,露出一点明亮的光,带点诚恳的拘谨。但其实,《落英纷飞》早已不是一首班歌、也不是一首简单的校园歌曲——有人称它为“民间校歌”,甚至在不少人心目中,它就是校歌。
“落英纷飞在秋至的那一天,长亭寄托谁的思念。”卢雨琪,这位刚刚通过三所大学自主招生的文科班女生轻轻唱起副歌第一句,“你听,不仅有杭高特色,还有一种语言之光、节奏之控、结构之美,这份青春的诗意,我想,将来任何时候想起来,都会觉得很美好。”
卢文华笑称,诗意的“诞生”,要“感谢”2006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中河路和庆春路交叉口的红灯:“那天放学骑车回家,停车等待时心情挺放松,短短几十秒,突然就有了灵感,又怕忘了,后来一路都哼着这句旋律。”
那一天,距离现在有多远?“当时路口汇丰银行的大楼还在造,前几天我路过时,白色的墙面已经略显陈旧了。”卢文华说。
至于被许多人称赞为特别有画面感和“杭高味儿”的歌词,出自10班班长陈杉之手。据说,也是灵感来敲门的“一气呵成”,但卢文华“爆料”:“写歌词的那个晚上,陈杉有一张数学卷子没做完。”
高二秋游时一句看似不经意的约定,没想到有了结果,而且这个果子,还出人意料地挺“美”——当卢文华和陈杉把做好的伴奏带交到班主任朱晓东手中,他立刻推荐给了音乐老师朱海其。
忐忑和不安中,朱海其的一句“你们怎么不早点拿来”,让后来的故事渐渐走到了“台前”:在办公室临时改装的简易录音棚里,张杭昱、来秀婷、谢紫薇三位女生演唱了《落英纷飞》的最初版本;1年后的毕业典礼上,它被当作背景音乐,放了一遍又一遍;现在,这首歌已经成了杭高各项节庆礼仪活动“必须出现”的主题曲,也是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因为喜欢,历届学生中不断有人为它配视频、做改编,还有人提议让《落英纷飞》成为正式校歌。
对此,卢文华自己曾是坚定的反对者之一:“单从作曲技巧看,显得过于稚嫩,被专业的耳朵一听就露了怯;另一方面,作为校歌,也不够大气稳重,且定调过高,不易学唱。但朱海其不这么看:“这首歌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唱出了青春的心声,更难能可贵的是,直面了淡淡的彷徨和失落,这份真诚和勇气,反而点燃了理想的初心。”
多年后再听,卢文华已经明白,音乐的感染力并不只在于技巧和音乐性,也渐渐理解了“初心”的含义:“曾经有一位学弟在人人网给我留言,‘这首歌把我听哭了。’我回复他,‘我写的时候也很感动,因为我们都是杭高人。’”
2
2013年底,杭高校长尚可收到卢文华送来的《杭州高级中学校园主题曲策划》,心情经历了从惊讶到欣喜到感动的起伏:洋洋洒洒8000多字,不仅讲述了《落英纷飞》的缘起、成形、现状,讨论了重新编曲制作的可操作性,甚至还附上了详细的费用预算。
其中卢文华引用建筑专业知识对“集体记忆”的阐释,引起了他的思考——
杭高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所“老”学校。红墙瓦房、古朴庭院、叔同的长亭、连廊的时光,每一步都是历史,每一处都有故事。
杭高也是一所“大”学校。这里是名家大师驻足守望的驿站,是文化名流、中外院士成长的摇篮,不仅有传承百年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底蕴,更有大气开放、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办学气度和育人胸襟。写在校门上的“科学、民主、求真、创新”八个大字,代表了杭高人的核心品质。
那么,如何安放当代杭高人的集体记忆,构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或许,有形的载体,会让人更容易进入状态:比如蓝周紫晶在比赛时“借题发挥”说到的砖红色墙体;比如在中河高架上远远就能望见的天文台;又比如那条隔离了城市喧嚣,曾走过经亨颐、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潘天寿等文化大家的长长甬道;当然,还有1909年鲁迅亲手种下的樱花树,以及今天回荡在校园各个角落里的青春骊歌——《落英纷飞》。
参加节目录制的前一天,卢文华和学妹夏若青在北京一家专业录音棚待了一下午。在学校的支持和推动下,《落英纷飞》将经由国内一线专业编曲人之手,焕发新生。夏若青复述了这位“尽管梦想成真、但仍然保持着一贯的冷静和淡定”的师兄的“谈判”过程:“要在保持歌曲原有风格的前提下丰富音乐性,同时,在动机的进行中体现一种内在张力,延伸对青春的追忆和憧憬。”
至于“工期”,卢文华明确要在7月前完成——出发北京前,他联系了身在美国的张杭昱,后者表示,尽可能争取假期回国参与录歌,也想回母校看看。
2011年调任杭高校长以来,尚可对历届杭高人的杭高情结感触颇深。他接待过大师后人探访寻根、院士精英荣归母校,也听杭高1949届校友、第九届“俞秀松团支部”主力成员之一的陈纲老先生动情地讲述过自己的“杭高情”:杭高校园的内涵,不仅仅具象为校舍楼馆,在这里,涌动着中国近现代最富激情、最富朝气的时代精神,最终升华为一种巨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杭高是天堂’的说法盛传了很多年,但走入其中、深入‘浸润’后,看法一定会不同。”尚可说,比起“高温炼钢”似的教育模式,杭高推崇宽容的态度、宽松的氛围、宽厚的胸怀,看似行云流水、不疾不徐,但定会在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等方面留下痕迹,成为杭高人之间相视一笑、倍感温暖的“密钥”;而在这里追寻教育的意义,找寻人文与科学之间更精准、更熨帖的平衡感,同样“值得期待”。做一个善良、丰富、理性、高贵的杭高人,这就是每个人心中的远方。
回望两年前的一个夏日。西湖景区第一部自编自演的西湖名人音乐舞台剧——《走近李叔同》,在虎跑公园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上演。李叔同一角,由那年的浙江省文科状元、杭高毕业生姜动饰演。一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把两位相距近百年的杭高人联系在了一起;当然,还有一首,是1913年由夏丏尊作词、李叔同作曲的杭高校歌,“人人人,代谢靡尽,先后觉新民……”
在陈杉看来,从一个世纪前大师的谆谆教诲到今天的《落英纷飞》,是对各自时代的呼应,也似一种传承,源流于同一片土壤,“都是杭高精神的果子”。
张杭昱高中毕业后去了美国,现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工作;陈杉于2012年底被派驻新华社阿富汗喀布尔分社,现任首席记者。对他们的采访,通过邮件完成。最后一个问题,有些故意为难:“就你估计,《落英纷飞》‘出席’过多少次重要场合?” 张杭昱猜15次左右,陈杉的答案是10次。
“5月27日,毕业典礼;5月14日,杭高115周年校庆;3月29日,第九届樱花文会;哦,还有去年12月7日的成人礼……”其实提问前,已经向杭高在读学生摸了底,只是好奇,杭高人对《落英纷飞》如此熟悉和喜爱,作为主创,知道吗?
不妨再摘录随机采访一则:“毕业后你听过《落英纷飞》吗?”(记)“当然听啊,它是音乐播放器里的常备曲目。”(某杭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