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62版:浙商的力量

生得弘著传千古 遗世丹青照万年

——因画而念王伯敏先生

  生得弘著传千古 遗世丹青照万年

  ——因画而念王伯敏先生

  文 李子儒

  2013年12月29日晚19时许,我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山水画大家、诗人、中国美术史学泰斗、当代文人画大师王伯敏先生于杭州辞世,享年90岁。惊闻此噩,业界恸然。先生辞世两日后,由浙江日报社、浙江省博物馆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办的《浙地名书画——扇面雅集展》,在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开幕。诚然,谁也未能料及这竟是先生平生最后一次参展,亦未想到这最后一次展览,先生竟未能亲历。所谓睹物而思人,此番先生参展的作品,亦因之而蒙上无尽的哀思与追念。

  《易》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而“辞”之大者莫过于系年之书。如果说世人是被普渡的对象,那么修史者便必然是一位卓著的掌舵人,前者将世界变为了他自己,后者则将自我变成了整个世界。王伯敏先生便是这样一位掌舵人,他有生之年著述宏厚,独成一家,并以“画史通儒”、“七史罕人”之誉为学界所称道。美术史对国人而言是个舶来品,亦是新学问,既是新物,便更需要引导与栽培。与许多年轻人一样,对美术史的基本认识乃是源于先生所著的《中国绘画史》,时至今日,艺术专业的学生亦是人手一本。如此说来,先生将是多少人的启蒙恩师,又改变了多少人的精神轨迹?先生年轻时,尝作诗云:“一生治史走天涯,书剑长随落日斜。”恭抒豪情之余也表露了史论对先生是何等重要!

  先生好格律,所书诗文有游记、偶感、画论等,每以偶趣为引却又不落窠臼,尝读先生《柏闽诗选》,有一诗云:“读书倦了画云山,落墨灯前不令闲,淡淡浓浓多是趣,小舟添在水湾湾。”所选意象俱非稀罕之物,然规矩虚位,自营方寸,组合之后便成雅趣。闲情偶记本无关乎道理,形立而章成,但求自然、贴切、平淡而已。而这似乎也是先生之所谋求,且尤为时人所推崇。翻开先生诗集,竟也发现“古稀毕竟年犹少,何惧千山与万山”之类的豪壮言语。乍看确实难以置信是出自年逾七旬的老者之口,但人贵以气,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似乎才是先生的真性情。

  在先生有生之年的这最后一次展览上,我们看到了先生亲笔题为《自然生趣》的这幅团扇作品,所绘内容,为传统的竹石题材,略有设色晕染。素雅平淡之余,颇有洪钟不响的韵味。古人乐于画竹,是赞竹之贤也。白居易以为“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夫如是故号君子。古人画墨竹之源,向来说法不一,张退公之《墨竹记》以为墨竹始于玄宗时。而今,有考古发现唐李贤墓中《仕女与竹》一图实为现存最早者。而后墨竹亦或竹石图作为画科中之一支,便不断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宋人苏轼、文同再到元人赵孟頫、李珩、柯久思、倪瓒等,再至后代王绂、郑燮、石涛等,皆有大量作品存世。而史论之中亦不乏专论绘竹之作。也正因有如此之积淀,清人王之元才称:墨竹之妙,必须模仿前人墨迹,风格潇洒,豪迈绝伦,方可得其精微。先生此图,颇类苦瓜、板桥之体,上承古人之衣钵而不为所缚,有所师亦有所创。以神入形,刻镂胸臆,用笔随性而不混乱,气度野逸而不矫揉,足见其未画之前,不立一格之囿,既画之后,不留一格之废。笔笔皆若无法,然细看之后则笔笔俱在法内,正可谓“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排。”一墨之中,五色俱全,而配淡色渐染,再着小虫以缀,实为佳作。写石则更是如此,乍看全图,乃是以石为重,稍有深思,便知竹为其骨。随性几笔而作顽固之态,以冥顽之物衬君子之美,秀哲成采,自生趣味。

  观此佳作,竟又不免心生啜泣。丹青尤存,而先生安在?古人之赞誉,以君子为上,故而文师仲尼,花赞水莲,皆如此也。王伯敏先生平生受誉无数,却未见有人以“君子”之名赞之。而今,先生在鲐背之年离开了我们,但先生平生的最后一展,最后一图,平静地示人以竹石,又以“自然生趣”为题,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机缘?只因这恰好概况了先生的生平,明确了“所来”与“所归”,亦代表了文人的最高境界,而这些也恰是我等后人理所应当的追求与愿景。

  祈愿先生一路走好。


浙江日报 浙商的力量 f0062 生得弘著传千古 遗世丹青照万年 2014-05-16 浙江日报2014-05-1600010;浙江日报2014-05-1600012 2 2014年0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