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中日大学师生现场设计改造老社区

为城市找回历史风韵

  通讯员 杨文婕 戴笑笑 记者 王婷

  本报讯 南宋时期皇城脚下的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斑驳的城墙、古雅的小巷,处处散发着历史人文气息。这些天,这里迎来了一群年轻的探访者,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和日本金泽大学的45名师生组成的国际“城市设计工作坊”,在此进行了一场如何对历史保护地段内的老社区进行改善的研究。

  历史古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文脉,是一个城市个性的体现,更是一部鲜活的史书。在浙大城市学院环境设计系博士张佳看来,对历史遗存的更新改造应该有一个渐变的进程,经济发展了,但历史的东西应该记录下来,如果没有了这些古老的建筑,那么对于历史,人们就只能停留在影像阶段,而不能近距离地触摸与感受。

  漫步在大马弄内,触摸着残旧的庭台楼轩,早稻田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赵城琦在瓦檐山墙之间细细感受着昔日街边坊间的生活印记,“在如今的城市空间中,这样的印记只能隐约感受,已经逐步沦为城市的残旧盆景。”

  他说,重塑历史文脉不等同于将原来的建筑翻新加固,而是要通过设计、改造将其拉回现代城市的轨迹中,并以此来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他的想法得到了浙大建筑学院华晨教授的支持:“该以怎样的方式既保有原有的历史风韵,又给以当地居民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不断地探索研究之后,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是实现居住地区的地域内循环。”

  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家,工作坊的师生们却在紫阳街道大马弄前,用7天的时间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浙大城市学院环境设计系的大三女生郭人歌所在小组提出,在不改造原有建筑的前提下,重新调整弄堂内的商店位置,由此每家住户的面积均可增加3平方米左右。“调整商铺布局之后,弄堂看上去会整齐许多,而且也不会伤及住户的利益。”

  另一组方案更是融入了新的元素。浙大学生黄蕴翼介绍说:“我们了解到,老龄人口占了上城区总人口的24.45%,在此次研究的9户居民中,有4户是老年人,但是目前大马弄的养老设施不够完善,可以在公共面积内设置小型养老设施。”浙大城市学院建筑系主任张越对这个方案很满意:“设置小型养老设施,比如公共厕所、厨房、楼梯等,也可设置少量的老年人住宅,为当地居民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来自东京工业大学的吉田真希提出第三种方案,考虑到上城区有诸多历史文化景点,建议是否可以在此区域内增加民宿,在为居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有效整合空间资源。

  浙大建筑工程学院博士黄杉说:“在制订具体方案时我们召开了工作坊会议,邀请了当地居民代表出席,当我们提出初步方案的时候,学者和居民的思想碰撞就显得格外‘激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方案没有得到居民们百分百的支持,但我们仍然倡导公众参与,居民共建,只有在不断的矛盾中,方案才能得以完善。”

  早稻田大学的佐藤教授参与过日本地震海啸灾后重建等多个项目,他说:“一座城市的建设光靠学者、专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联合多方的力量,形成多元化主体,相互协作。紫阳街道社区现在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保护或是社区更新,它牵扯到多方的共同利益,需要学者、政府、居民的共同助力。”

  据了解,“城市设计工作坊”由日意美3个国家的大学共同发起,是在现场设计创意、百姓广泛参与的城市规划模式,2008年首次移师中国,并落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今年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举办。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为城市找回历史风韵 2014-05-15 3407514 2 2014年05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