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新闻时评

尽孝贵在“精神赡养”

  金钱与保姆代替不了亲情,我们不能遗忘亲情与孝道,也没有理由忽略与父母的沟通交流。

尽孝贵在“精神赡养”

  海南省东方市一位年近80岁的老母亲,多年来一直盼望在佛山工作的大儿子李某文逢年过节能回家看看自己,但一直未能如愿。情非得已,这位老母亲将儿子告上法庭。佛山市禅城法院判令李某文每月支付300元赡养费,每年须回老家探望母亲一次。

  母亲节本是子女表达孝心、母亲收获亲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好日子。然而,这位八旬老母亲却在母亲节与儿子对簿公堂。而大儿子给出的回答竟是,法律没有强制性规定逢年过节要回家,“况且我也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就是长年不回家看望老母亲的理由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更加渴望精神赡养。据报道,有的父母因为子女长时间不回家,而设立探望奖、吃饭奖;有的父母与不回家的子女对簿公堂;还有的老人靠坐公交听乘客聊天解闷……其实,老人除了需要物质赡养,更加渴求亲情关怀。在一定意义上讲,精神赡养比物质供给更重要,“常回家看看”比赡养费更能打动人心,这才是尽孝最好的方式。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成家立业,父母花费的心血与汗水,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女当一辈子用真心来报答。不可否认,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子女关心老人有时力不从心。也不可否认,给赡养费、请保姆也是一种孝心,但是金钱与保姆毕竟代替不了亲情。我们不能遗忘亲情与孝道,也没有理由忽略与父母的沟通。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不能常回家看看,至少要经常鸿雁传书、电话嘘寒问暖,放假抽时间回家。

  美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博士获奖后打电话给母亲报喜,母亲在电话里淡淡地说:“这是好消息,不过我想知道,你下次什么时候来看我?”这就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大的期望,你的荣誉于她只是安慰,你什么时候回家,才是她真正的幸福。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摆在政府与社会面前的一件迫切任务。当然,政府有责任完善养老政策,提供周到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但是从亲情的角度讲,政府的责任不能取代子女的孝顺。通过法律唤醒年轻一辈的精神赡养意识,让“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共识,让老年人能充实快乐地安享晚年。


浙江日报 人文·新闻时评 00014 尽孝贵在“精神赡养” 2014-05-14 浙江日报2014-05-1400030;3471401 2 2014年05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