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图书”设计者杨林青与读者互动
一本好书,悦目悦读
通讯员 郑梁锴 记者 童桦
本报讯 对于读者而言,什么样的书才能让他们捧在手里,化在心里?有趣的主题还是优美的文字?在多次获得“中国最美图书”奖项的杨林青眼里,还得再加上一项,那就是融内容为一体的全书设计。
这几天,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杨林青多次来到杭州晓风书屋与读者互动,因为这里躺着好几本他新近设计的图书:陈丹燕的《我的旅行哲学》《今晚去哪里》《咖啡苦不苦》,小说集《迪奥传奇花园》等,在众多图书中别致有加。
陈丹燕对自己几本书中的地图很满意:“那些手工地图是杨林青做的,本来我想在谷歌上买地形图,但他说要自己做,用泥土、大米、积木做了三张。我的文章说的是残缺之美,杨林青找到成都的一堵墙,用凿子在旧墙上凿出一张图来,不容易。”
在纸质书这方天地里,杨林青一直在探索可能性。曹寇小说集《生活片》封面上的那一堵斑驳的墙,勒克莱奇奥小说《逃之书》封面上的一抹暮色,保罗·乔尔达诺小说《质数的孤独》封面上的一片叶子,都是他的心血。“你看这片叶子,是我随意拍下来的,我简单进行了处理,叶面上做了两个人脸,它们虽然在一片叶子上,却永远朝向不同的方向,还有比这更加孤独的吗?这种处理方式是一种隐喻。”杨林青说。
小说集《迪奥传奇花园》里的短篇小说《埃米莉逃生记》,在编排上则取消了跨页文字的上下边距,以黑底白字和极少的留白来突出故事紧凑的情节和压抑氛围。杨林青说,这种设计缘于时下流行的电子阅读习惯,“我还原了读者在电子屏上下拉滚轴的阅读体验,这是我在设计纸质书时的一次探险。”
作为一名图书设计师,杨林青认为,在当下小屏阅读流行的背景下,纸质书籍的设计理念亟待改变,编辑与设计的“跨界”融合势在必行。用他的话来说,电子书的出现是对纸质书的反思,是电子书让他发现了许多在纸质书上还没有被挖掘出的可能性。“在电子书出现之前,纸质书的形式较为单一,书的封面和纸张几乎就是图书设计的全部。”他觉得,如何利用纸质书的三维感来对文本进行构造设计,使得读者获得全新阅读感受,是应对电子书的一个课题。
“以往我们的工作方式就是‘编辑+设计’。编辑和设计工作的相加,这是一个在没有互联网和电子阅读时非常合理的公式,设计师可以通过与编辑的沟通来完成。而现在是‘编辑×设计师’,‘×’和‘+’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现在的阅读设计是设计师必须一开始就去认识内容本身,再通过设计呈现出一种阅读的可视感,并且引导读者怎么去阅读,让更多的人去理解一本书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