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天下·看时事

车道成“河道” 城市变“水城”

——深圳“5·11”暴雨致涝调查

  新华社深圳5月12日电

  新华社记者 彭勇 周强 扶庆

  深圳11日遭遇了2008年以来最强的特大暴雨袭击,全市平均累计降雨226毫米,暴雨期间,2500辆汽车被淹,约50处片区发生内涝,组团到深圳“看海”被网友竞相调侃。“暴雨致涝”问题再一次把公众舆论聚焦在这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身上。

  近海区域“逢雨必涝”

  记者调查发现,“重地上、轻地下”,深圳在追求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

  深圳于1979年成立经济特区,1982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而同年的4月却撤销深圳市水电局。罗湖区于1993年起连续3年发生6次较大洪涝灾害,1993年的“6·16”和“9·26”两场暴雨,造成25人死亡,罗湖区大部分城区成泽国,水深2米。

  “这是撤销深圳市水电局后的教训和代价,也是未重视防洪排涝而大规模开发建设10年后暴雨对城市的警示和报复。”深圳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调研员陈筱云表示。

  陈筱云说,上世纪80年代,深圳建市初期采用了高寒少雨的前苏联城市建设理念,排水管道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因此,虽然在30多年的时间里,深圳市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但遇到特大暴雨,这些管道由于不能及时将雨水排出,经常导致城市多个地区被淹。

  目前,深圳南山、宝安区西部等近海区域仍处在“逢雨必涝”的境地,与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不无关系。

  与世界大都市有差距

  陈筱云表示,深圳最近10年才适当提高排水标准,但仍未达到新版排水设计标准。“因此,排水设计标准偏低和城市排水能力不足是暴雨内涝的原因之一。”

  业内专家表示,此次暴雨事件暴露出深圳与世界大都市的差距,建议借鉴日本采用的地下盾构进式的巨型隧道来作为防洪治水的办法,“日本在首都圈内的埼玉县修建了深50米的放水路,放水路的主体是个巨大的水槽,长180米、宽78米、深50米,这个水槽平时不用,在暴雨来时紧急启动,把流入大城市的洪水储存起来。此举使得原先困扰东京的暴雨内涝一举得以解决”。

  在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的过程中,污水管网是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的关键。一些城市排水工程建设主体众多,缺少统筹也是造成工程建设后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比如支干管、新旧管接驳不到位,造成大量断头管。

  人为因素增添隐患

  根据《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由于缺少统筹协调牵头单位,前期工作和具体实施脱节,导致设计意图未能完全落实;污水管网建设中,投资额度和建设长度被盲目追求,管网的系统性未能充分考虑,导致新建管网无法发挥收集污水的作用。

  而监督不到位也使得工程的施工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记者调查发现,污水管网建设大多由街道办工务中心负责,监理及质量监督流于形式,造成施工质量不高,大量建成管网无法正常使用,同时埋下安全隐患。

  此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对现有排水管网造成破坏,排水设施运行管理存在问题等都为城市内涝埋下隐患。

  而且,偷排泥浆现象已经严重威胁深圳的排水系统。浆液进入排水管网导致管网淤积堵塞,如果是混凝土浆液,能使排水管道完全丧失排洪功能乃至报废,部分在建工地水土流失严重,缩减了排洪通道的过流断面,直接导致降低了排洪能力。


浙江日报 天下·看时事 00006 车道成“河道” 城市变“水城” 2014-05-13 3469211 2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