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筑守战略勇气
白小虎
白小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既要有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也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4年的经济政策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稳中求进,正是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就浙江而言,转型升级是大战略,而底线思维,就是紧紧抓住转型升级大战略不放松,筑守战略勇气,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付出最持久的努力。
善于底线思维,必须打破对GDP的盲目崇拜。
过去的三十多年,很多地方习惯于GDP两位数的高增长,习惯于大投入大产出的粗放式增长,习惯于政府调动土地、资金等资源上大项目拉高GDP增速,习惯于把政府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经济增长的各条战线。久而久之,习惯于驾驶一辆依靠高速惯性来保持平衡的快车,但一旦遇到上坡道和弯道,就容易出现问题。当前,世界经济还在脆弱复苏的泥沼中前行,长期以来GDP高增长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近来国际上又有一批人吹起了唱衰中国的风声。实际上,在普遍性过剩的世界经济大格局下,追求GDP的高增长无疑是为人做嫁衣的危险之举。中央很早就发出了不唯GDP论英雄的信号,GDP不再是统摄全局的唯一底线。浙江作为一个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省份,理应以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而成为新的底线。就浙江而言,就业关乎社会民生,生态环境关乎子孙后代,市场化改革关乎区域活力,经济转型升级关乎长期竞争力,这些比起单一的GDP更切合“稳中求进”的底线思维。
善于底线思维,就要守住一条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不可否认,转型升级是一剂苦药。在后经济危机时期的大环境下,市场的惊涛骇浪,忽上忽下的市场行情,行业一日三秋般的快速变化,考验着企业的生存能力,必然会有一些企业和社会群体难以适应。在困难面前,政府和市场应各自承担应有的责任。社会有困难群体、弱势群体需要救助,社会需要保持稳定的秩序,这是政府的责任,不应向企业转嫁负担。同时,企业自身出现一些问题,如投资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可能就要被市场淘汰。企业的生与死,行业的兴起与衰落,很多是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是相一致的。因此,作为政府,既要一视同仁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减轻负担,降低创业创新的风险,又要甄别企业发展情况,从给予公平待遇的角度,真正用好“援手”,而非有求必应。
善于底线思维,还要明确一条政府职能的底线。
首先政府必须管住自己的手,不能随便伸到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同时,政府的手是市场规范之手,市场秩序是所有市场主体的公共产品,政府为市场秩序立规矩,为市场秩序站岗执法,扫除一些违法排污、制假售假、危害公共安全的害群之马,尽管可能会牺牲一些GDP增速,但却能换来守法企业、社会大众的叫好声和转型升级的产业环境。201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工作,不仅是得民心的工程,也是倒逼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工程。“排涝水”加强了城乡给排水基础设施,增强了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治污水”关闭了大量非法排污的家庭作坊、小工厂、“低小散”的养殖业等,引导了全社会对法律规范的敬畏意识。试想,如果不坚决地推行“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不有效地树立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法规的威信,不引导政府转变过去大建大拆、重建轻管的习惯做法,在下一阶段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必然会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会产生诸多社会不公,甚至激化民怨民愤。
事实证明,减少一点GDP增长速度,不会对浙江的民营经济和市场化改革伤筋动骨。相反,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从投资拉动GDP增长转向营造城市经济环境、优化生态环境上来,把政府的资源调整投入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着力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转型升级的伟大征途,必将探索出一条浙江经济升级版的成功之路。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