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核心提示】放下公务员这个“铁饭碗”,苦学中药回到故乡新昌后,他最初的梦想,只是建造一个10亩大小的百草园,当个乡村隐士。但回乡的路走着走着,就走出了别样风景——

丁利民的田园梦

  低调内敛、不善言辞的丁利民,是个很有故事的人。但他的故事,一直鲜有人知。

  新昌回山镇,浙江罕见的台地风光。在海拔500多米的官塘山顶,51岁的丁利民过着鸡鸣起床的日子。这里的白天,光照充足,适合种植名贵药草;这里的夜晚,寂静无声,可静心钻研文史和药典。他很享受这般“陶渊明式”的山居生活。

  不过,最近,他的隐居生活被彻底扰乱了。起因是他撰写的《岭头春茶始创记》,在新昌文艺圈人士的微信圈里广泛传播了开来。比起茶文本身,关于他简介的寥寥数语,更让人惊叹和好奇——

  “新昌中学文科状元,复旦大学经管专业高材生,杭州市的处级干部,十余年前毅然放弃安逸工作,去中医学院进修两年,再到胡庆余堂当了三年学徒,又回到新昌老家种起药材,管理着百亩茶园,编写着药典和茶文。湖光山色、鸡鸣虫啾,构成了他生活的协奏曲。这个茶一样的人,种出了诗一样的茶……”

  人们怀着不同的念想和目的,用动情的文字,去描述他脱俗的人生。丁利民觉得“有点夸张”,也懒得核实回应,说自己“是个简单的人”,“根本没做什么事”。可在官塘村村民的眼里,他却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他的药材基地,是胡庆余堂投资的,金额多达1亿呢”、“官塘村的高山茶叶,终于有牌子啦,叫‘岭头春’”、“听说不只种药材、卖茶叶,还会发展休闲养生旅游”……无心插柳柳成荫,想当隐士的丁利民,如今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沉寂山乡的未来。

  【一】 简单的人,不简单的事

  起初,只是我要寻访丁利民。那段略带煽情的描述,足以让“美丽乡村”周刊的视线锁定他。然而,抵达回山镇时,寻访队伍已变得十分庞大:丁利民的高中同学王绿蓉、新昌县供销社主任吕今、“文艺”手机杂志主编石鹏东、书法家商力戈、茶人吴碧云……

  副镇长潘炫民,驾着吉普车带我们上山:“很长一段山路,陡峭不平,没这车不行。”尽管我们要寻访的是丁利民,但他分明觉得,这是回山镇对外推荐的好机会。他感慨,丁利民的到来,给回山镇带来了许多新机遇。

  回山,古称烟山,位于新昌南部,为玄武岩台地地貌,平均海拔412米,常年烟雾缭绕。境内有海拔830余米的安顶山,立于绍兴、金华、台州三府交界处。此处盛产茶叶、茭白、瓜果,且有种植中药材浙八味之白术的传统,故有“南白术北人参”一说。

  2011年,丁利民想回新昌老家种药草。当时,在胡庆余堂的某分公司,他负责中药材的采购。心思细腻的他,发现受体制和市场影响,中药材的质量连年下降。“我想自己去种药草,这样就能控制质量。”这是丁利民辞职的理由,但他内心更想要的,是个10亩大小的百草园,试种各种药草,过上隐居生活。

  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二次辞职。比丢下胡庆余堂的“好饭碗”,更让人不解的,是他2002年抛开的“铁饭碗”——杭州市经委企业处正处级调研员。“29岁当副处长,34岁升为正处级调研员,人生就已看到了尽头。”他说,只是想遵循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开始,这只是丁利民的个人行为。在老家亲朋好友的推荐下,他找到了官塘山这座生态环境优越的“山上山”——台地上的高山。他卖掉母亲的房子,筹款建造“百草园”。2012年8月,回山镇农业节上,丁利民的百草园项目签约。

  那天,对丁利民赏识有加的胡庆余堂前董事长刘俊也来捧场。就在参观完他的药材基地后,刘俊决定,要为丁利民注资,共同组建投资600万元的“东辰”公司。今年3月20日,胡庆余堂、正大青春宝和丁利民的家族,又分别追加投资3000万元、5000万元和2000万元。“这里将会成为以胡庆余堂为依托的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基地。”回山镇人兴奋不已。

  这些故事,都是王绿蓉、潘炫民告诉我的。“丁利民很有意思的,高中时就这样,不爱说话,现在还是这样。大家都说,这个人就适合搞研究,如果当年他按自己所愿,能读北大历史系,现在肯定大名鼎鼎。”从他们的叙说中,我似乎有点明白了他的选择。

  下午3时许,吉普车一路颠簸到了官塘山顶。还没下车,就听到“乡村卫士”大黑狗的警报声。显然,这般阵容的来访,吓坏了大黑狗,也让丁利民有点措手不及。可是,当丁利民带着大家去看药材基地时,寻访队员们很快忘记了来访目的。

  沿着新建的水泥路,绕过山头,只见不远处的山谷,有个碧如宝石的湖泊,掩映在松树丛林中。不等主人丁利民带路,大家就穿过种着紫枝玫瑰的梯田,沿着山野小道,向着湖边奔去。“你看,这水多么清澈”、“这里完全能发展休闲旅游”、“游泳、钓鱼、喝茶、作画,就这里了”……

  不难想象,就是眼前这番美景,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无疑,丁利民是带路的人。

  【二】 无名的山,有名了的茶

  基地办公楼的茶室里,大家喝着丁利民放在格子铺里的“岭头春茶”,兴奋地谈论着他的那篇美文。茶叶的茶型很大,一看就是谷雨过后采摘的,味道浓烈却不呛喉,很适合家庭日常饮用。喧哗的人声中,丁利民几乎没有言语。

  桌上,有个“岭头春茶”的宣传小册,上面写着“新昌县岭头山茶叶专业合作社、新昌县东辰药用植物有限公司出品,胡庆余堂监制”。不是药材基地么,怎么开始做茶啦?又为何取名“岭头春”,我问他。他这才慢悠悠地打开了话匣子。

  岭头山,是官塘村高山茶园的名称,近300亩面积。2012年来到这里后,他先后从官塘村集体和20多户村民手中,流转了600多亩山林土地,想要种植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等名贵药草)。但在林下种植重楼并不简单,需要一段时间的林地整理。

  就在这个间隙,丁利民犹豫了起来。云海之上的官塘山,不通公路,没有人烟,生态环境良好,这里生长的高山绿茶,品质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村民分散经营茶园,茶叶品质难以体现,效益也不明显。

  “如果流转过来挖掉种药草,是不是可惜了?”最后,丁利民决定,暂缓流转茶园,而是领衔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公司背后的力量,打响茶叶品牌。这样,既能为家乡人民增收做贡献,也能为公司长期发展留下宝贵资源。

  取名“岭头春”,丁利民也想了很久。他说,岭头,彰显着官塘村茶园的独特地理位置,而“春”字,不光意味着“春茶”,也蕴含着官塘村的春天。为了做这份宣传册,离开杭州市经委后就极少提笔的他,还专门写下了《岭头春茶始创记》。

  今年的春茶季刚落幕,丁利民又晒黑了几分。这个越来越像农民的隐士,离自己最初的梦想似乎也越来越远了。

  【三】 远去的城,变近了的村

  人群散去后,一直忙着接水、泡茶、拿纸的丁利民,也卸下了拘谨。我问他,回到老家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想了想,笑着说:“就是同学和朋友都来了,交际圈反而扩大了。以前在机关单位,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很少与朋友同学联络。”

  夜幕降临,站在楼顶,抬头可见漫天繁星,低头则是官塘村的点点灯火。曾经生活了多年的杭城,仿佛是个非常遥远的地方。“我明天要回趟杭州,去看看家人。”丁利民说,当年辞去公务员后,他曾云游四海数年,才想到要去学中药的。对他而言,人生就是场没有目的的旅行,但旅行时又能找到人生的答案。

  次日6时,阳光已洒满官塘山。包装好的4盒“岭头春茶”,煮好的野生水竹笋,还有不打农药的蔬菜,丁利民背着双肩包,挑着这些琐碎的物品,带着我一起下山了。他的车,停在官塘村村口,一个租来的农房车库里。山路陡峭,底盘低的车,很难驾驶。

  沿着羊肠小道,一路采着好吃的野草莓,一边踩着恶心的千足虫,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山脚的官塘村。他问我:“官塘村有个王氏宗祠,很有历史文化,你要不要去看看?我觉得值得保护和挖掘。”

  在村委委员王石礼家放下行李后,我们径直去了王氏宗祠。一路上,但见村庄的老屋鳞次栉比、互相紧挨,还有不少人去楼空的木屋、店铺,以及不再使用的年糕磨坊。可见,这里曾经是繁华的,而今也沦为了“空心村”。

  宗祠已不见牌匾,推开大门,里面有几十个老爷爷,或围坐着打麻将,或在电视机前看越剧《碧玉簪》。一条温和的大黄狗,蹲在前面,疑惑地看着我们。祠堂的墙壁上挂着“村规民约”,黑板上还写着“天姥王氏官塘支续”,通知村民修订王氏家谱事宜,唯独没有看到村史简介。

  “官塘村的历史,有谁知道吗?”我们的发问,随即引发了老爷爷们的热烈讨论,丁利民还悉心地当着翻译。大家的描述很碎片化,谁都不知道确切的村庄发展史,但钻研历史文化的丁利民,能根据老爷爷口中的某个词语,迅速判断出他说的年份。

  “或许我们官塘村应该好好整理村史了。”这是我们离开时,王石礼说的。穿村而过的路,只因丁利民的多看几眼、多问几句,就有了不一样的风景。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丁利民的田园梦 2014-05-13 浙江日报2014-05-1300011;浙江日报2014-05-1300012;浙江日报2014-05-1300014;浙江日报2014-05-1300023;浙江日报2014-05-1300025;浙江日报2014-05-1300024;3466644 2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