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雅集 寻梦湖山
本报杭州5月7日讯
记者 吴孟婕
一缕沉香,一桌茶席,几身素衣,几把团扇——今天下午,30叶扁舟从平湖秋月出发,慢慢摇向湖中央的一座绿色小岛。
请做好准备,接下来你将与这池山水一起进入梦幻之境,体验一场与众不同的文化雅集——不仅是吟诗作画、写意抒怀,更是人文化人、怀古启新;不仅有琴箫相伴、流水潺潺,更通过别出心裁的跨界合作,串联起杭州的山水人文精神。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欣然提笔,为这场由灵隐寺、中国美院、杭州西湖国际博览有限公司、杭州《文化风情》栏目等共同主办,作为2014中国(杭州)国际名茶博览会重要项目之一的“承香雅韵·西湖梦寻”雅集作序:“甲午立夏后两日,杭城文艺诸友,聚会西湖……”
活动主会场湖心亭,虽无法还原《兰亭集序》曲水流觞的盛况,但雅兴丝毫不减,著名书画家纷纷挥毫泼墨,描绘眼前的西湖胜景。当然,令他们创作灵感迸发的,还有一个原因——用现取湖水研墨、特质沉香墨润笔,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
初夏的艳阳高照,在曾宓、吴山明、王澍、尉晓榕、林海钟的注视下,笑称自己“联比字好一点点,情又比才高一点点”的许江,完成上联后主动要求“休息一下”,擦掉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凝神静气、大笔一挥完成了作品,众人齐声叫好。
一小时后,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在题写500余字的“西湖梦寻赋”时,重复了同样的“擦汗”动作。一旁的雅集主持人王明青打趣道:“文中有一句,‘西湖,凝成一滴墨,点在中国眉心’,看来确实挺沉的。”
这滴墨,也仿佛中国传统文脉,在接力和传承中厚积薄发、惊艳绽放。当许江的对联,王冬龄的赋,吴山明、尉晓榕和林海钟携手创作的水墨画最终合为一卷,当你在廊下体验中国古代木板水印的神奇,或是在一棵古树下“偶得”了一幅由中国美院师生创作的扇面画,不经意间,一艘画舫已靠近岸边,扮相亮丽的“许仙”和“白娘子”在船头演起了音乐剧《断桥》的桥段。
天色渐暗,伴着南屏晚钟,船队穿过苏堤,沿着上香水道继续向前行驶,西湖琴社社长徐君跃端坐亭中,用一把珍藏的南宋古琴演奏他专为西湖创作的古琴曲《湖畔枫吟》;泡上最后一道普洱茶、点燃最后一款“西湖梦寻”沉香,一丝笛声突然打破了湖面的寂静,“江南笛王”杜如松乘一叶轻舟翩然而至,这时候,吟诵弘一法师的《送别》显得格外相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西湖是一首被无数次书写的诗。人们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写它,在期待和相遇的每个瞬间写它,在现实和幻想的每个梦境中写它。这一次,遁入层层梦境中,遥想宋代东坡居士词中之西湖风流;遥想明代张岱笔下的西湖雅韵,遥想乾隆年间关槐、董邦达画中之西湖古意。
“今吾等采风水上,寻梦湖山,追踪往圣,感念再揖,湖山怡心,襟怀重塑,书之蹈之,吟之咏之,一代风雅,千载诗心。生命当长歌,湖山即永远。” 还是许江的序——也是非常适合朗读的一首“诗”,词句堆叠情绪涌向顶点。不妨试着读出声吧,其中的节奏和韵律,专属于我们头顶上方的文化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