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市民一起走进省农科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
这里的水果甜蜜蜜
本报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邵敏
餐桌上的草莓,“越心”缘何比“章姬”更甜?实验基地里的上百种葡萄品种,为何独独选中推广“玉手指”……日前,省农科院举行“公众开放日”,近百名市民走进占地867亩的杨渡科研创新基地,这里是我省农作物、畜牧的主要科技创新试验基地,承担着国家863等各类省级科研项目200多项。通俗点说,这里就是我省主要农产品的“中试车间”,农产品大多在这里进行培育、试种,然后进入田间推广,最终走向我省百姓的餐桌上。
一进基地,市民们首先来到了西区的果树培育区,占地160亩的区域,自主育成或引种筛选出翠冠梨、早甜葡萄、华特猕猴桃、红颊草莓等水果新品种10多个。
在梨花基地,尽管种有300株梨树,可它们的品种却是各有千秋。园艺所助理研究员戴美松指着相邻两株梨树告诉记者,从形态学上鉴定,一株为“脆绿”,一株为“翠冠”,仔细瞧,前者树株较矮,叶片偏红,后者高大,叶尖带绿,仅仅就是微小差别,“脆绿”的果实纯绿色,呈倒锥形,而“翠冠”的果皮绿中带锈斑,果实高且圆。
一枚好吃的水果是如何走上餐桌的呢?这里的葡萄大棚是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在我省的唯一培育基地,我们看到40亩的葡萄苗刚抽枝,这里有180多个葡萄品种,园艺所博士程建徽为我们这样还原了一颗葡萄背后的科学故事——
一个新品种的诞生,主要看好吃和好种。为着“好吃”,科学家从美国、日本、罗马尼亚、韩国等引进了180多个种质资源;为着“好种”,科学家又选取了22份抗虫、耐湿、耐盐碱、耐旱等多抗性砧木,以更好地适应江南气候。经过初步筛选,在年复一年的培育中,科学家们又从中挑选出适宜浙江实施栽培的“夏黑”、“白罗莎里奥”、“寒香蜜”等新品种。如今,我们在市场上买到的“巨峰”、“藤稔”正是上世纪80年代培育出来的,个如乒乓,甜中偏酸,属于中熟系。
而今,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葡萄有了新期待:早熟、自然无核、香味好闻。同样是香味,有的人偏好奶油香,有的人则喜欢茉莉香。而对自然无核的期待,则是因为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担心,采用遗传改良而非植物激素的方式,以更好地食用葡萄。在各种消费期待下,科研人员终于找到了新品种“金手指”,黄绿色,每粒7克至8克,含糖度可达26,但唯一的缺憾是产量上不来,也就是“不好种”。
在葡萄大棚里,我们看到了科研人员的最新努力:2012年,育成“玉手指”,果粒长形至弯形,香甜味,含糖量媲美“金手指”,最适合观光采摘了,生长期间,农场主基本不需要疏果;2013年,育成“寒香蜜”,早熟且无核,6月下旬就可以端上餐桌了;2014年,“08-13”,这个品种新鲜出炉,还没来得及取名,果肉里带着草莓香,7月下旬味道最美。
“市场上能买得到这些新品种吗?”听完了葡萄背后的科研故事,市民们围着程博士好奇起来。据介绍,这些新品种陆续通过审定,下一步是在田间地头推广种植,大量上市则还需要耐心等上三五年。要知道目前占全省六成葡萄种植面积的 “巨峰”、“藤稔”从30年前就开始推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