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法治

身处城市边缘,渴望被关注的群体—

杀马特,迷茫的炫酷

  核心提示:

  当下社会,有这么一群人:冲破地心引力的发型,时尚浓艳的妆容,极富个性的服饰……他们,就是“杀马特”一族。随着90后农民工群体的成长壮大,“杀马特”风格在他们中间迅速风行。有人说他们独特,也有人说他们“脑残”。独特的“杀马特”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你是想成为帅崩的‘杀马特’贵族,还是想浑浑噩噩的土渣一辈子?愿意用一生演绎‘杀马特’,哪怕能在这个世界疯魔一分钟!每天打扮5小时,只为那,穿裆而过的霸气!”……

  这是一个“杀马特”为自己所写的宣传词,并将其贴在论坛、QQ空间和QQ群介绍上。

  “杀马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其标新立异、风格独特的成长土壤是什么?社会为何对其多有诟病?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群体,试着揭开他们的内心世界。

初识:平凡生活悸动心

  在杭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门口,一个卖茶叶蛋的摊位被挤在两个蔬菜摊之间。刚好是傍晚下班时间,进出买菜的人闻到飘过的茶叶蛋香,总会不自觉地循味望去。

  “两元钱!”摊主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把两只蛋装进塑料袋,一手接过5元钱,一手递上3元钱和塑料袋,动作麻利。

  小伙子的老家在内蒙古,从小跟着打工的父母在杭州生活。粗粗一看,他并没有什么特别,普通的身高,大众的样貌,但走近一瞧,他留着长发,被整齐地扎成小马尾。“留长发,是一种态度,和主流社会不同。”他一脸认真地说。之前,摇滚歌手郑钧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小伙子在“杭州杀马特总部”群上的网名叫“杀马特·孽缘”。2008年,“杀马特”开始流行,他正上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杀马特”。“最吸引我的,是他们桀骜不驯的发型,各种拉风的衣服,以及‘酷炫狂拽屌炸天’。”他这么形容“杀马特”。

  真正表现他和主流社会不同的,是他偶尔打扮的样子:粉红的头发犹如孔雀开屏般一根根竖起,形成一个标准的扇型;酷酷的黑色夹克衫,配上铆钉手环和金属扣皮手套。“帅吧!”他把自己的照片发给记者看,颇为得意地问。

  “孽缘”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成为“杀马特”,抱着“一定要突破常规”的信念,他们经常去服装批发市场买各种衣服和配件,去理发店打理头发,“怎么不一样怎么来”。

  这种打扮,被认为是“杀马特”的典型表现。对于“杀马特”一词,百度百科这样解释:源于英文单词“Smart”,可以译为时尚、聪明的,在中国的正式发展始于2008年,是日本视觉系和欧美摇滚的结合体,喜欢模仿日本视觉系摇滚乐队的衣服、头发等,有网友将他们称为“山寨系”。事实上,他们多为农村出来的“90后”,中学或中高职技校毕业。

现状:另类都市风景线

  一开始和“孽缘”的接触却并不顺利。当记者通过QQ向他亮明身份时,他抛出一句:“我在拉斯维加斯赌博,你有什么事?”记者表示想采访他,谁知他说:“你是记者,这么会吹牛,你妈知道吗?”

  他的戒备心态一直在起初的对话中延续。当记者再次提出要采访他时,他说自己不是“杀马特”,“为了耍那些不知情的人,所以才故意说自己是‘杀马特’。”

  直到记者表示“不再采访他”时,他才话锋一转,承认自己是“杀马特”一族。

  “杀马特”的世界,让人捉摸不透。“孽缘”坦言,每次做完造型,他都会和小伙伴一起去公园等人多的地方转一圈,“我们就是要去吓吓别人,看看别人惊恐的眼神,心里就会觉得特别爽。”

  为深入了解“杀马特”,前段时间,记者申请加入了两个“杀马特”群,一个是“杀马特视觉系”群;另一个是“杭州杀马特总部”。记者潜伏在群里,看他们的聊天。

  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玩游戏和找男女朋友。最具特色的是他们的语言,“杀马特”们一般以“本杀”自称,诸如“本杀欣赏你”、“找本杀什么事”。而男的想要找女朋友是“招妻”,女的想要找男朋友叫“聘夫”。一言不合,群里就会脏话乱飚,发生论战。

  “别以为‘杀马特’就是一群不懂事的小屁孩在做一些乱糟糟的事,我们‘杀马特’是很有组织性的。”自称“杀马特”始创的小林介绍说,作为“始创”,要领导高管成员,发展好家族;“总裁”,要裁定家族计划等,提出合理的建议与方案;“外交”,要与各个家族处理好关系,有事积极沟通处理,保持外交群人数120人至150人。

  在他提供的一份职务表中,记者细数了下,在他的群里共有27个职务,其中包括每天检查群成员空间更新的“临审”,为家族成员作图等的“设计”等。

  网名为“残泪”的“杀马特”曾做过统计,“杀马特”已遍布全国23个省和地区。

心声:渴望精彩盼尊重

  去年10月,天涯论坛上一个名为“冒死卧底一年,揭秘你不知道的杀马特家族”的帖子十分火爆。不少人在跟帖中极尽嘲讽,说他们“脑残”、“奇葩”、“跟看鬼片一样”,“杀马特”当然不服气,论坛上吵成一片。有“杀马特”坦言:“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开始迷恋明星,渴望像他们一样耀眼。现实生活的牢笼压抑得太难受了,我们逃避在网络。我们穿奇装异服,化浓浓的眼妆,只是怕你们看不到我们,我们渴望被注视着,这样才有存在感。”还有“杀马特”专门写下《杀家日志》,用犀利的言辞表达对那些看不惯自己的人的不满。

  对外界的看法, “孽缘”比较淡定。他知道,除了当“杀马特”,还必须面对生活中的角色。每天晚上,他会煮300个到500个茶叶蛋。第二天凌晨4时,他就要起床,踩着三轮车去农贸市场卖茶叶蛋。无论酷暑严冬,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

  “每天开始卖茶叶蛋,我会点上一根烟,看着市场里来来往往的人,心里想‘你们不知道我的另一面’。”虽然“孽缘”一直强调“杀马特”很高贵,但他承认自己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我不知道奋斗能不能改变命运,但我知道不奋斗绝对不会改变命运。”

  对于未来,“孽缘”有些迷茫,但对于自己的下一代,他却有明确的想法:“上不上大学无所谓,最重要是会赚钱。”

  如今,“杀马特”一族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有社会学专家表示,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流动的加剧,最早进城的、生活改善起来的第一代农民工,开始穿起市场和夜市地摊上购买的衣服,也夹起了手提皮包,用上了手机,但城市并没有真正接纳他们。一转眼30多年过去,他们的子女也从农村走进了城市,由于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他们成为了不农不城的“杀马特”。严格意义上说,“杀马特”们已不再是农民,只是户籍依然给了他们深深的烙印。城市的大门对他们敞开,但进门之后,还有一层厚厚的玻璃隔离着他们。

  因此,有专家表示,“杀马特”作为一种另类文化现象,一种青少年街头文化,可能会长期存在。但“杀马特”不应成为标识二代农民工群体的专用符号。让二代农民工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成为真正的城市人,是城镇化的目标,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 专家观点

  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90后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化,又不甘被边缘,作为年轻人,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宣示自我的主体意识。虽然“杀马特”的造型有些夸张,但他们大胆的追求,积极融入城市生活的态度,值得关注和肯定。90后农民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渴望也有能力融入城市生活。因此,全社会要正确引导他们实现梦想,享受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法治 00020 杀马特,迷茫的炫酷 2014-05-08 浙江日报2014-05-0800013;浙江日报2014-05-0800015;浙江日报2014-05-0800020;浙江日报2014-05-0800012;浙江日报2014-05-0800022;浙江日报2014-05-0800025;浙江日报2014-05-0800026 2 2014年05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