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扎根田野的“老黄牛”

——记长兴乡镇干部黄际来

  本报记者 张丽

  通讯员 丁珊 成守江

  黄际来有3件宝:手机、充电器、充电宝。哪天他的手机没电了,最着急的可能不是家人,而是长兴县泗安镇的农民。记者在采访期间,不时听到老黄的手机响起,问他一天大概有多少个电话,老黄说自己也没数过,就是有一次,他喉咙长息肉动手术,一天没用手机,发现居然有101个未接来电。

  农民有事就找“老黄”

  今年46岁的黄际来,是泗安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农民出身的他对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从农技员到镇领导,27年来,他朋友中最多的依然是农民兄弟,而村民们也喜欢叫他“老黄”。

  “对,用托布津,兑500倍水,每天喷洒一次,3天就好了。”走进老黄办公室,他正在打电话,声音果断而干脆。记者起初想听听他在讲什么,但电话内容夹杂着听不懂的各种术语。打量眼前的这位镇领导,皮肤黝黑,双手粗糙,完全一副农民样,连带他身上穿着的浅灰色西装,都像是临时找别人借来的。

  “不好意思。是新丰村村民亮华,说地里黄瓜死了一半,听情况应该是锈斑病……”老黄当农技员时,设立“农技110”,农户遇到农技难题,可以打他的电话求助,农户对他早就产生了依赖。如今他当上了副镇长,但大家碰到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依然是老黄。

  带领乡亲花木致富

  说起老黄的贡献,当然不止是“泥腿子专家”。泗安镇从长兴的“西伯利亚”转变为中国花木之乡,其中就有老黄的辛勤付出。泗安镇山区多、平原少,农民以种地瓜、水稻为生,年人均收入很低。看着乡亲们辛苦一年,收入却有限,老黄急在心里:想致富,必须发展效益农业。

  2000年,泗安镇开始发展苗木业。但当时资源少、市场需求小,很多农户对发展苗木根本没有兴趣,也不敢尝试。为推进产业发展,老黄以个人名义在银行贷款3万元,到海宁买了10车树苗免费发放给村民。

  老黄经常卷起裤腿就下地,和村民一起种植,一起做防治虫害工作。晚上,村民们在家看电视,老黄却到处转悠,看哪家的大棚没有关好,就动手帮忙关上。虽然忙点累点,但老黄有着自己的考虑:种植刚开始,一定要确保大家成功,这样才不会打击积极性。

  为打开苗木销售渠道,老黄多次赶往河南、上海、杭州等地推销谈判;为更好地服务种植户,他又组织成立了绿萌苗木专业合作社。如今,泗安镇鲜切花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500亩,每亩收益1万元,不少农民住上了小洋房,开起了小轿车。

  “好,我马上过去。”采访中,老黄的电话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响起,这次看来情况紧急,他在电话里一口答应。

  “有个鲜切花基地的大户卞良斌想要贷款,银行过来考察,我得过去看看。”老黄拿着手机就出门了。4年前,卞良斌从老家安吉到泗安镇承包了100亩地,分包给当地四五十个农户,种植鲜切花。卞良斌缺少资金,还是老黄为他做的担保,从银行贷款50万元。

  正值鲜切花收割时,卞良斌的妻子被查出身患癌症,他无心料理基地。老黄一边帮他四处找医疗专家,一边帮着查看种植情况、联系卖家、安抚农户。“为他们做担保,就与他们有了更多的纽带,会把农民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老黄说。几年下来,老黄先后帮助12户农户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累计担保贷款800多万元。

  由城返乡扎根田野

  心里想着百姓,百姓也由衷感激老黄。有时候村民看老黄在田里忙到中午,要留他吃饭,但他总借口吃过了或以还不饿为由匆匆离开。一次,他从农户家出来,肚饿难耐,在车上泡方便面,路过的农民心疼地直摇头,老黄却咧着嘴说:“我最喜欢吃方便面。”

  不久前,老黄被查出肝脏有肿块。向来觉得自己身体不错的他有点不知所措,经过一天一夜的思考,他又重新笑盈盈地出现在办公室。“如果真的得了绝症,那我也要把工作做到最后一刻。”所幸,经过复查,老黄的身体并无大碍,这反而更加坚定了老黄为民服务的决心。

  如今,黄际来从城里的家搬出来,住到了老家泗安镇禧祉村。“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村民接触了。”他憨厚地笑着解释。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扎根田野的“老黄牛” 2014-05-07 3434938 2 2014年05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