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新闻时评

弥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年轻人应当有梦想,应当有不畏困苦的勇气,但在这背后,学校、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不是旁观者,为年轻人的理想插上翅膀,这正是外因的重要性所在。

弥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这是一则让人震撼的新闻。上个月,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生蔡洁挺在宿舍自缢身亡,在遗书里他写道:“找不到工作,也无法按时毕业,无颜以对。”

  说实话,在“史上最难就业年”看到此新闻,内心非常沉重。其实,每年就业压力都很大,我们都是在没日没夜赶论文、四处奔波找工作的慌乱中毕业的,个中酸楚,自己最清楚。论文写不下去的忐忑与绝望,被拒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与迷茫,这或是很多毕业生共同经历过的心程。

  蔡洁挺的离去是一个特殊的个案,但他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也许是许多毕业生正在遭遇的困境。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这起事件,就并非没有意义。

  谁该为这样的不幸负责?有些人觉得,延期毕业、找不到工作就想不开,内心太过脆弱;还有人认为,学校缺乏必要的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就业心态引导不够。这些观点固然都各有道理,但似乎还少些什么。

  一位学术态度严谨的“学术帝”,一位性格温和乐观、淡泊名利的好同学,当他心中理想的道路走不通时,百般自责,思绪走进了死胡同。找份好工作、如期毕业,这是成功的一种标准模式,但在此之外,还有许多自定义模式,比如开牛肉粉店的北大硕士、贴手机膜3年赚了2套房的安陆小伙。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硕士未必要进入高大上的单位工作,才算人生圆满。放下那些对自己设限的框框,会发现其实人生可以有更多选择。

  年轻人应当有梦想,应当有不畏困苦的勇气,但在这背后,学校、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不是旁观者,为年轻人的理想插上翅膀,这正是外因的重要性所在。

  我们该给年轻人怎样的教育?多年来,大学的课程设置与工作就业相脱节,饱受诟病。这映射出,中国传统教育对于能力培养和技能传授的轻视,与应试教育体制一脉相承。作为大学,当主动与社会对接,除了培养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理论知识之外,让大学生多接触社会、提高实践能力,这样的改进是可以也是应该努力尝试的,这也是让“毕业焦虑症”少发的治本之道。

  我们该拥有怎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机会?历史系是中山大学的强势学科,但面对就业市场时,俨然成了弱势专业。这样的情况不算稀奇,一直以来,哲学、法律等专业是出了名的难找工作。是我们真的不需要这些专业的人才吗?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脚步慢了一拍,无法做到人尽其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需要在各自修正和相互磨合中,达到无缝衔接,才能尽量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之道。

  我们该如何选拔招聘人才、该秉持什么样的人才观念?蔡洁挺曾在面试时因形象不佳被淘汰,这样的招聘歧视已经屡见不鲜,求职者不仅要拼实力,更要拼性别、拼长相、拼星座。暗箱操作之处,拼爹最给力,学历崇拜之地,海归最流行。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太了解,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之间,在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上究竟有多大的差别,只是以传统观念和刻板印象进行臆测,对很多专业存在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 所谓“冷门”专业的普通学生找工作也就难上加难。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残酷的落差。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坎,只要咬牙坚持,最终都会雨过天晴。只是希望,这样的坎能够少一点再少一点,我们的社会应当给予追逐梦想的年轻人,多一些扶持,多一些引导,多一些公平,多一些希望,让不幸的悲剧不要重复上演。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7 弥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2014-05-07 浙江日报2014-05-0700037;浙江日报2014-05-0700031 2 2014年05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