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文章导航

时令,不仅是自然的节奏,也是生命的节奏。无论经历怎样的技术化浪潮,“以时为令”依然是我们对待自然最朴素、最美好的方式

最是一年味好时

  5月5日22时左右,又一次,太阳到达黄经45度,大江南北的人们迈入“二十四节气”的第7个:立夏。伴着阵阵蛙鸣,它从容地滑过串串玛瑙般的樱桃,穿过丛丛翠绿的芭蕉,降临田野山川。

  立夏,顾名思义,预示春天的离去,迎接夏天的到来。此时,虽然中国的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依旧还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只有南方地区真正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如池塘”的夏季,但夏天的帷幕已然在人们的心中拉开:草木更葱茏、阳光更强烈,星空更温柔……立夏之味,比春天热烈,比盛夏平和。

  梅子的青、樱桃的红,新麦的香,这是独属于立夏清新的自然味道。《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是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接着大地上就可看到蚯蚓掘土,之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这不仅是自然的节奏,也是生命的节奏。时令的驱策,也让人们兴奋地迈开脚步,在四处都是绿色冉冉、散发万物生发的气息之时,拥抱夏天,连同光热、雨水和风。刚刚过去的小长假,在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乡村里,人们或是回乡重拾立夏之味,或是慕名而来寻找“老家”记忆,那份热度,契合着这个节气的生机与热闹。

  其实自古以来,节气就和节日联系在一起。比如在立夏这天,春播作物的管理进入大忙季节,从周朝始,帝王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在民间,人们斗蛋、称人、吃笋、吃豆饭,大家穿鲜艳的衣服,祈求生活美满,俨然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以时为令,一切顺其自然,这是中国农耕社会中的生活智慧。因为地理位置所致,中国拥有世界上四季最为分明的气候,这也意味着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对四季有着丰富而具体的感知。恰恰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而具体的劳作过程,需要人们对环境、气候与物种的长期观察和灵活应对,于是古人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使农事安排与农业节令相协调,精耕细作。

  从春分到大寒,二十四节气串起了新一年光阴,体现着一种生活美学。它背后潜藏的是一整套春耕夏种的生活秩序,也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在没有现代化电器的年代,它像是时间的节点,成了生活的基本指南,中国人依此劳作、休憩、进食,已逾两千年;在进入工业化大生产后,人们可以快速生产出看起来鲜亮、吃起来可口、保质期更长而且更便宜的食品,人们也习惯了大数量、反季节、跨地域的农产品供应,节气和与其相伴的生活情趣却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如今,美味看起来唾手可得,但在田间地头,无论经历怎样的技术化浪潮,农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亘古不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在空前放大:既要美味,也要安全,同时还要讲究食物与季节、与养生的关系。

  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不时不食”,眼下不管是在全世界兴起的“慢食运动”,还是年轻人追捧的“有机生活”,亦或是更多人心头的“老家味道”,无一不是在寻找失去的时令之味——用当地当季的食物原料,按照传统的方式烹饪,把这些原料的优点充分发挥。

  记忆中的味蕾总是情感的闸门,当你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关心季节和饮食,你会留意节气和万物生长的秩序,你会萌生回家的梦想:这个家,不是简单指每个个体在城市里的住宅,而是家乡,家园。

  所以,当我们重提“以时为令”、“不时不食”,并不是说要回归古代、盲目复古,而是在时令中重寻生活足迹,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通道。只有了解食物的生长季节,亲眼看到它们的生命环节,才会真正关心滋养它们的广阔世界。

  循着这个思路,我们也开启了一次时令之旅。东海沿海的浙江,亦海亦陆,时令流转之中,不仅有更丰富的美食,而且有更多元的时令之景,若是错过了这一季,也许就要等到明年此时。我们一路小跑,追着立夏的脚步,从海边到山间,从时鲜到民俗,为的是及时采撷属于立夏的各个滋味。

  这是一个个关于时间和自然的故事,也是一个个联结过往和未来的通道。希望这鲜活的质感为这一季增添难忘的滋味,祝各位阅食愉快!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最是一年味好时 2014-05-06 浙江日报2014-05-0600010 2 2014年05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