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观天下·人物志

文章导航

南京大屠杀中庇护约2万中国人

“中国之友”辛德贝格

  如果没有在江南水泥厂的107天,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爱冒险的水手。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成为中国难民的“保护神”。正是在南京,辛德贝格用勇气和坚毅成就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在工厂设立难民区

  1911年,辛德贝格出生在丹麦奥胡斯市一个普通家庭。他自幼酷爱冒险,从14岁起便开始到国外游历,17岁时到了美国。1935年,辛德贝格搭乘一艘美国轮船远赴向往已久的神秘东方,从上海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

  1937年底,日军战火逼近南京。中国民族工业家陈范有为保护其位于南京栖霞山下的江南水泥厂,请求设备进口国德国和丹麦以债权人身份派员入驻,以利用德国与日本的盟国关系和丹麦的中立国立场保护刚刚建成的工厂。12月4日,辛德贝格受丹麦F.L.史密斯公司派遣,从上海来到南京,与另一名德国工程博士卡尔·京特共同入驻江南水泥厂。

  在前往南京前的12月1日,他在上海签订了一份“生死状”。辛德贝格用英文写道:“我自愿前往南京附近的栖霞山江南水泥厂,战时停留期间,风险自担,假使我负伤、伤残或死亡,除合理的医疗费用,不对F·L·史密斯公司或其他任何方面附带任何要求……”

  在南京期间,辛德贝格与卡尔·京特、中国日语翻译颜柳风等人一起设立了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庇护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和中国伤兵,并为南京城内从事人道救助的国际人士提供消息和食品。他们将被日军残害的中国人从郊区送往医院,并从鼓楼医院和红十字会请来护士,取来药品、绷带,在厂里建立了诊疗所。在他们的支持和保护下,江南水泥厂保护区的面积甚至超过南京城内的国际安全区,工厂护厂河和筑坝附近住满了难民,最多时达到两万余人。

  他和京特将工厂门匾换成了“德丹国合营江南水泥厂,受大使馆保护”的牌子,从工厂到栖霞火车站一路用竹竿挂满了丹麦和德国的国旗,并组织职工用石灰和木炭在地面上画出巨大的丹德两国标志,以防日军轰炸。尽管如此,日军仍质疑工厂归属,不时派兵来厂扫荡巡逻。辛德贝格和京特与日军巧妙周旋,并在日本兵企图对难民营百姓施暴时挺身而出,严厉喝止。关于这件事,辛德贝格在和一位朋友的通信中曾描述过。信件的一些片段后被转引在《奥胡斯教区时报》1938年3月6日发表的《最大的丹麦国旗飘扬在中国南京》的报道中。

  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娜几年前曾向新华社记者展示这份珍贵的剪报。报道引用了辛德贝格的这样一段话:“我在厂里升起了一面在中国最大的丹麦国旗。我还让人在厂房屋顶上用油漆绘出一面约1350平方米的丹麦国旗,从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我想这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面丹麦国旗。”

  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

  难能可贵的是,辛德贝格不仅用实际行动救助中国难民,他还记录了日军罪行的许多案例,并向国际社会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辛德贝格曾在上海做过一位外国驻华记者的助手,学会了照相和摄像。在南京期间,他拍摄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日军暴行场面,记录下日军为通过坦克而杀人填战壕等残忍场景。1938年2月3日,辛德贝格冒险进入南京城,向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秘书刘易斯·斯迈斯博士递交了一封控诉日军暴行的信。拉贝立刻把此信通过不同途径送到上海,日军暴行随即被上海租界的西方报刊公布于众。

  1938年3月,在日军逼迫下,辛德贝格离开了南京,回到丹麦。

  离开中国后,他将在南京拍摄的照片和纪录片在日内瓦等地展出、放映,并协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制作了揭露日军屠杀中国军民暴行的影片。在1938年第24界国际劳工大会上,辛德贝格放映了约翰·马吉拍摄的记录日军暴行的影片,当时与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朱学范在辛德贝格的护照上题词,称其为“中国之友”。

  玛丽安娜介绍说,辛德贝格晚年生活在美国。1968年,他对玛丽安娜说起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虽然在当时,那已是30年前的往事,但辛德贝格的内心仍为那些无辜惨死的南京平民感到悲哀。

  由于战乱和其他原因,辛德贝格的事迹尘封于历史档案中,久不为人们所熟知。

  正义不会被遗忘

  1939年,辛德贝格去了美国,加入了美国商船队,为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提供后勤支援。玛丽安娜说,在美国期间,辛德贝格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但很少同人们讲他在中国所经历的事情。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当他多喝了几杯、兴致比较高时,他就会提起自己在上海以及南京经历的烽火岁月。

  辛德贝格终身未婚,于1984年4月因病去世,骨灰撒入大海。

  辛德贝格的妹妹比滕·安诺生说,1936年辛德贝格在上海时,曾爱上一位家庭背景很好、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姑娘,然而两人最终未能结合。

  比滕在旧金山整理兄长的遗物时,发现了辛德贝格留下的大量与南京大屠杀有关、揭露日军暴行的史料文件。虽然当时她不能估计这些东西的价值,但还是把所有资料带回了丹麦。

  上世纪30年代的一段特殊历史,将这个丹麦人与许多中国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辛德贝格的事迹被湮没在历史之中。上世纪90年代末期,见证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被发现。辛德贝格这个《拉贝日记》里多次提到的人物才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00年,中国有关方面与辛德贝格的家人取得联系,辛德贝格的事迹才渐为人知。

  为了纪念舅舅,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娜与园艺师花了4年时间培植了一种黄色的玫瑰,并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玛丽安娜说:“选择黄色是因为在丹麦文化里,黄色代表勇气。黄玫瑰是非常难以培育的。我想这也正如我的舅舅:勇敢,独特,不容易被轻易复制。”

  2006年4月,辛德贝格妹妹比滕带领辛德贝格家族来自丹麦、美国、黎巴嫩的几代亲属10多人来到南京,向南京赠送了1938年12月栖霞山的乡绅托京特转赠给辛德贝格的“见义勇为”的丝绸感谢状,以及精心培育的“辛德贝格黄玫瑰”。比滕老太太将辛德贝格的100多件遗物,100多幅有关南京大屠杀及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照片拷贝全部赠送给中国人民(现存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新建的陈列厅里展出了6幅辛德贝格个人肖像和他当年拍摄的难民营照片等珍贵史料。纪念馆和平公园还专门开辟了玫瑰园,“南京玫瑰”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传承着辛德贝格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今年4月27日上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在和平树下插下“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随行的还有辛德贝格的外甥女和丈夫。

  丹麦女王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记录了77年前在这个美丽城市发生的最黑暗的一段历史。我们无法改变残酷的历史,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纪念它,不但要回顾过去,还要面向未来。”

  玛丽安娜说:“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我的心灵再次受到强烈的震撼,后来又参观了我舅舅当年工作过的地方,尤其是他克服困难,救助了众多的难民,令我感动和骄傲。”玛丽安娜说:“现在中国已出版了辛德贝格的研究专著,我也要写一本关于舅舅生平的书,记录这段值得我牢记和骄傲的历史。”她说,现在家属们已成立了辛德贝格基金会,将加强这段历史的研究和保护。“要追寻舅舅的足迹,并把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保存下来。”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


浙江日报 观天下·人物志 00018 “中国之友”辛德贝格 2014-05-05 3457498 2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