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观天下·环球眼

切尔诺贝利28周年祭

黑色之殇 警钟长鸣

  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28周年纪念日。当天,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民众举行纪念活动。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爆炸,大量强放射性物质泄漏,酿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如今,28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依然是“灾难”、“死亡区”的代名词。

史上最严重核泄漏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留下一个深深的伤口,将伴随乌克兰民众许多年。4月26日,乌克兰民众在首都基辅纪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遇难者。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据有关资料记载,事故造成30人当场死亡,逾8吨强辐射物质泄漏,使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的一场灾难。

  苏联出动超过50万人抢险和清理周边区域,用混凝土等材料建造“石棺”式建筑,封存4号机组反应堆。那以后,核电站继续运行。1号、2号和3号机组分别于1997年、1991年和2000年停运后,核电站最终退役。

  “石棺”设计寿命10年,在使用26年之后,外表已出现裂痕。在事故发生26周年纪念日,当时的乌克兰总统按下新掩体建造工程启动按钮,这个被称为新“石棺”的工程将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装上又一层“新外衣”。

  据报道,这个“新石棺”是在原有的“石棺”外再加装一个高120米、宽250米和长150米的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壳,可将4号核反应堆完全覆盖,防止封存至今的约200吨核原料进一步外泄。这个新外壳的设计寿命可达100年,预计2015年完工。

  一旦新外壳到位,工作人员可着手拆卸4号反应堆、处理“石棺”内积存的数以吨计放射物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日前就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28周年纪念日发表声明说,联合国向应对事故的救援人员致敬,铭记33万名被迫撤离污染地区的民众,并声援仍生活在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受影响地区的数百万人民。

  联大此前宣布2006年-2016年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地区“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十年”,联合国通过“切尔诺贝利行动计划”,并致力于实现这一计划,关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生活方式和社区自立。

  潘基文呼吁国际社会进一步支持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影响地区的恢复过程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在应对紧急核事故后果方面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并尽全力避免再次发生核灾难。

民众心中永远的痛

  据乌克兰政府估计,这场核事故在过去和未来数十年内给该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700亿美元。除此之外,居民身心健康也深受影响,癌症、白血病、精神病等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激增。乌克兰医学专家科尼绍夫认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的长期不良影响之一是使居民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记者曾先后三次进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地区进行采访。尽管那里草木葱茏,景色秀美,但由于核污染的特性是看不见、摸不到、嗅不着的,所以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和恐惧的不正常心理。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乌克兰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

  拉里莎·杰姆琴科和10多年前因癌症去世的丈夫曾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员工。她说,事故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多好的镇子,多好的工作,多好的人。那是我们的青春,全没了,”她说,“你难以体会大家多么为那些孩子们痛心,多少孙辈患病,多少夫妇没有孩子。”

  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约3公里,现在无人居住,堪称“鬼城”,却不乏人迹。

  一些人出于好奇前往探访,一些人去捡拾童年记忆。当地导游会告诉他们,哪儿可以踏足;更重要的是,哪儿绝不能靠近。

  马卡雷维奇一家曾住在普里皮亚季镇,核电站爆炸后集体疏散,最终定居基辅近郊。在切尔诺贝利事件25周年之时,这家人申请获取特别通行证,得以重访故地。

  核电站爆炸当天早晨,母亲纳季娅送儿子叶夫根上学,把女儿伊万娜的婴儿床移到窗前,然后开始装饰阳台,以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

  伊万娜现年28岁,疏散时6个月大。父母常给她讲故乡的事。母亲会说:“那里是人间天堂。我们家附近有条河,有片树林,到处是孩子,全是年轻人。那里有许多鲜花,漂亮极了。”

  叶夫根当时7岁,已记事。回忆童年,他告诉一名记者:“在普里皮亚季,我过着快乐的童年生活。接着,我们开始不断搬家,不断去诊所。”

  如今,母亲口中的“天堂”成为限制访问区域。伊万娜看到,小镇到处设有哨卡、铁丝网和辐射值监测站。

  离切尔诺贝利禁区1公里远的乌克兰基辅州伊万科夫斯克区古宾村目前还生活着数十名村民,其中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放眼望去,村子里有很多民宅被遗弃,无人居住。留下坚守家园的人们坚强地度过每一天。

事故影响依然存在

  乌克兰切尔诺贝利受害者联盟主席、核问题专家赞切科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并没有被夸大,而是被低估了。直到今天,这一事故的影响依然存在。

  赞切科说,当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经理在没有请示上级的情况下,擅自在电站内开展铀试验,违反了工作大纲要求,犯下了一连串致命错误,造成核电站厂房起火,放射性物质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在结构上也存在设计缺陷,这个致命缺陷导致事发后冷却设备完全失灵,给救援工作造成了困难。

  赞切科指出,建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大失误是把它建在了城市边上,更糟糕的是,事发后当局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消除隐患,而是封锁所有的消息。1986年的5月1日,几百万乌克兰人对这么大的灾难浑然不知,纷纷到户外参加五一劳动节游行活动。

  同时,切尔诺贝利事故对欧洲以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德国,多数民众一直反对使用核能,政府“弃核”之心也是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时任总理施罗德就颁布了一项“逐步放弃核电”的法令,设立了20年后关闭全部核电站的目标。2010年10月,默克尔政府把关闭最后一座核电站的时间推迟至2035年前后,遭到民众反对。之后,默克尔政府2011年再次痛下决心“弃核”,决定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全部17座核电站。

  当然,德国的举动并没有让欧洲核电国家全部选择“弃核”。目前,欧盟境内的140余座核电站分布在14个国家,其中,法国、英国、德国位列前三位。法国与英国的核反应堆之和,超过欧盟国家核反应堆总数的一半。法国已明确表示,不会放弃建设新一代核电站的计划。

  与此同时,欧盟决定提高现有核电站的安全标准。从2011年6月1日起,欧盟委员会开始对成员国核电站进行“压力测试”。测试内容除了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外,还包括恐怖袭击、飞机坠毁等人为因素。

核安全保障引深思

  自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以来,国际社会已经从中吸取了许多教训。然而,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再次证明,国际社会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才能使核能真正成为安全能源。

  而核事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引起一些人对发展核能的忧虑,有人甚至认为应该彻底放弃核能。但从能源需求、保护环境、科技发展等诸多因素出发,完全放弃核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专家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在传统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核能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但从切尔诺贝利和福岛发生的核事故来看,目前人类对核能带来的效益和风险明显估计不足。

  俄罗斯核能专家阿列克萨欣说,专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负起职责,不能用没有根据的数据恐吓民众。他说:“我相信我研究了多年的核能,重估风险不意味着应该放弃核能。”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说,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能源能够替代核能,世界各国应该齐心协力,制定出在全球范围内有效的新的核安全标准。“我们必须作出技术性决定,以应对核能带来的挑战。”

  俄国家原子能公司总经理基里延科认为,安全问题始终是发展核能的首要问题,必须加快新技术研究,设计出核反应堆的“自动销毁”功能,以进一步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此外,提升国际核能组织的作用和职能以及加强各国核能信息的透明度,对确保核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认为,对待核能应“从长计议”,因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在排放温室气体方面相对清洁的核能对于很多国家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核能发电是法国最主要的电力来源。法国前总理菲永认为,完全放弃核电是“乌托邦”式的想法。他建议与欧盟相邻的国家加入欧盟共同的核电安全标准。

  历史经验表明,不论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还是福岛核电站发生的事故都会给周边国家和地区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在核能开发领域的国际合作也成为世界共识。

  (据新华社、央视)


浙江日报 观天下·环球眼 00019 黑色之殇 警钟长鸣 2014-05-05 浙江日报2014-05-0500007;浙江日报2014-05-0500010;浙江日报2014-05-0500014;浙江日报2014-05-0500012;3457666 2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