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体

旅美钢琴家韩钦在杭举办音乐会——

音乐原来是有滋有味的

  本报杭州5月3日讯

  记者 吴孟婕

  今晚,我们在杭州大剧院音乐厅,听一位80后旅美钢琴家带来的独奏音乐会。

  安静的音乐厅被肖邦《夜曲op.9-1》的第一个音符点醒,随即又陷入一片夜的沉静与沉醉。钢琴家的双手时而温柔地拂过琴键,时而快速地翻飞,观众屏息凝神,欣赏着台上的黑白光影。

  他叫韩钦。两首肖邦后,他奏起贝多芬的奏鸣曲《热情》。“听得出他对古典音乐的尊重,虽然技巧很棒,但表现得很节制,更多的是展现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中场休息时,一位钢琴老师评价。当然,非专业的观众也可以从下半场的中国乐曲《浏阳河》和《百鸟朝凤》中找到共鸣,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韩钦还在每首曲目前以简短的介绍和分析“带入”情绪——这样的情景,有点像音乐课堂,因为气氛自由,格外让人享受:现场的小琴童们明显比平时坐得住,在他们身边,不少用心的父母还拿出手机做起了笔记。

  其实,如果用一种更商业的眼光打量这场音乐会,可以“挖”出很多“新闻点”——韩钦毕业于世界顶尖音乐学府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曾多次在国内外大型钢琴比赛中获奖,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最年轻的特聘教授;这也是杭州大剧院首次为本地钢琴家开设“名师专场”,曲目安排跟郎朗2010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奏会有不少重合,此外,他还与李云迪、陈萨师出同门。

  但韩钦刻意淡化了以上这些“卖点”,他想做一个实验,看看今晚在这里静静聆听的观众中,有多少人是发自内心热爱古典音乐的。

  怎样识别?韩钦笑答“看他们的眼睛”。自然和被动的氛围明显不一样——这是他在国外巡演时发现的“秘密”:“有时候演出场地很小、观众也不认识我,但他们会为肖邦、莫扎特、普罗科菲耶夫等大师创造的音乐而来。我们相聚在这里,尽管是台上和台下,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目的相同,因此觉得心灵相通。”

  回国5年多,韩钦完成了从一名纯粹的钢琴演奏家到钢琴教育者的身份转换。曾经他有一句口头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现在还会补上一句:“老师对兴趣的培养也很重要。”

  今晚,韩钦的学生之一、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杨滨禧专程从台州赶来,在台下认真地坐了两小时。演出结束后,妈妈问她,听懂了吗?她用力点头,又摇摇头,小声说:“好几首曲子没听到过。”为了减轻家长的焦虑,韩钦忍不住透露了自己的下一个计划:办一个钢琴基础教育演奏会,“把小朋友喜欢的小步舞曲、理查德·克莱德曼弹得很棒,让他们知道,原来这些曲子是这么有滋有味的。”


浙江日报 文体 00006 音乐原来是有滋有味的 2014-05-04 3458039 2 2014年05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