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访你百遍也不厌倦

弥陀寺路流水桥弄完成签拆

  见习记者 袁华明

  记者 吴雅茗 陈普阳

  区委报道组 潘湘虹 高静玮

  本报讯 4月22日中午,杭州西湖区北山街道弥陀寺路流水桥弄区块指挥部里,最后一个拆迁户王师傅,在动迁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至此,该区块的拆迁终于顺利完成签约工作。

  流水桥弄区块,地处杭州市中心,离西湖景区仅数百米,可谓杭州市的“钻石”地段。拆迁前这里的370户居民,住的是有100年左右历史的老房子。“结构老,没有卫生间,居民每天早上要排队倒马桶;遇到台风、暴雨,政府就要派人来转移危房中的居民。许多居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抱怨了几十年,改善居住环境的呼声没断过。”北山街道负责人说。

  2007年3月,响应群众呼声,西湖区委、区政府启动流水桥弄区块的拆迁改造工作。两年共搬迁236户居民以及区块范围内的全部7家企业。剩下的134户居民,由于当时安置房尚未建成等原因,加上部分住户不愿拆迁,相关工作被搁置了5年多。

  在全省“三改一拆”推进过程中,2013年8月,流水桥弄区块拆迁工作重新启动。“剩下的拆迁工作,客观上讲困难确实很多,但是事关民生和杭州市形象,再难也要做下来。我们要用最大的耐心做好群众工作。”西湖区委书记王立华说。

  直管公房、单位自管房、私房、共有产私房……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流水桥弄区块拆迁涉及到的房产产权类型有八九种,其中一家住户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子孙40多人都是共有产权人。拆迁难度可想而知。

  既然下定决心,就要形成气势、一鼓作气完成任务,西湖区上下形成共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指挥,分管副区长直接参与难点拆迁户谈判,拆迁干部“白加黑”、“五加二”地入户走访进行政策宣讲、沟通感情。8个月里,全区各类工作推进会就开了60多次。西湖区副区长张德平说起来很感慨:“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做拆迁工作中遇到困难不是绕着走,都有迎难而上的决心。这是我们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的关键。”

  迎难而上的背后,是拆迁工作组的干部们“受得起委屈、听得起数落、经得起挫折”的坚持。

  在拆迁干部李洪亮的工作笔记上,记着走访最多的一户是弥陀寺路81号的温大姐——足有上百次。起初,温大姐对动迁工作非常抵触,甚至连前期的测绘和评估都不愿意配合。李洪亮和同事小闵坚持每天3次上门拉家常,从一开始只能谈几分钟,渐渐地延长到半小时,最后竟成了说得上话的人。了解到温大姐家庭的困难后,工作组千方百计通过职能部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今年3月,被感动的温大姐不仅同意搬迁,还特意制作了4面锦旗,分别送给了指挥部、北山街道办事处、社区以及具体拆迁工作人员。如今住上三墩冠苑小区新房的温大姐生活很惬意,她告诉记者:“凭良心说,以前的生活和现在比都不能比,每天倒马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类似的感谢锦旗,记者在拆迁指挥部的墙上粗略数了数,有20多面。这些锦旗,是拆迁户对拆迁干部付出心血的肯定和认同。凭着最大的耐心和细致,该区块自去年拆迁工作重新启动后,坚持依法拆迁和公开透明,摸底、签约、腾空、拆除等各项工作快速推进,做到签约一户、腾空一户、拆除一户,实现了腾空率和拆除率两个100%。只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就完成全部拆迁任务,比预期提前了大半。

  随着所有住户的搬离,弥陀寺路流水桥弄区块进入了最后的拆房和交地阶段。说到未来规划时,北山街道党工委书记虞泉华告诉记者,这里将建成以公共绿地为主的配套设施,供人们休憩;见证了拆迁干部星夜走访的弥陀山摩崖石刻周边将建起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弥陀寺路流水桥弄完成签拆 2014-05-02 3456068 2 2014年05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