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德清茶产业探索差异化竞争之路

“莫干黄芽”能否常飘香

  记者 俞佳友 聂伟霞 包敦远

  县委报道组 陈阳

  本报讯 “五一”劳动节前夕,来自美国七碗茶公司及德、俄等国家的12名外国茶商,登上德清县最高的“莫干黄芽”原产地——横岭生态茶园,寻找难得一见的“莫干黄芽”黄茶。

  “汤色嫩黄明亮,滋味甘醇鲜爽,是茶中稀品。”中美茶叶协会创始人、美方会长奥斯汀喝了一口“莫干黄芽”感叹道,一口气下了100多公斤的订单。

  “莫干黄芽”呈黄绿色,经过特殊工艺“焖黄”制成。但与全国众多的黄芽类产品一样,它并没有坚守住黄茶类产品特色,从而“黄茶不黄”。

  “传统的黄茶类‘莫干黄芽’由于产量小,泡起来略微显黄色,容易让人误解是陈茶,多年来,难以形成品牌效应。”莫干山镇农办主任谢宇清一语道破。上世纪80年代,茶农将“莫干黄芽”改为绿茶类进行制作。而黄茶类莫干黄芽基本是以销定产,年销售量不到全县茶叶总产量的20%,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受区域面积限制,目前德清绿茶类产业发展空间正逐步缩小。”谢宇清认为,茶产业要想突破发展,必须在开发重振黄茶上下功夫。

  “其实,一杯茶的消费,不仅仅消费茶叶本身的价值,而是在此基础上,附加了文化价值,形成两者的综合价值,如此,才能构成一杯茶的整体价值。”谢宇清说,黄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前年起,‘莫干黄芽’黄茶有了新卖点。”德清石颐茶场总经理康如忠说,以湖南君山银针、安徽霍山黄芽、雅安蒙顶黄芽为代表的黄茶类品牌抱团营销黄茶。每斤黄茶销售价格比绿茶要高出150至200元,慕名而来的客商也越来越多,销售量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而且,黄茶的亩产量可达220公斤。

  连日来,在海拔600多米的横岭生态园茶场,外商来参观的情景一直是茶农们谈论的趣事,老外们除了迷恋“莫干黄芽黄”外,对今年67岁的汪祥珍——莫干黄芽的创制人之一尤为感兴趣。

  德清县莫干山镇南路村云雾缭绕。在横岭生态园茶叶制作坊,四五个妇女一字排开,手工制作莫干黄芽,香气四溢。

  汪祥珍围着粗布围裙,正坐在一个竹制的大箩筐前,聚精会神地焖制茶叶。大箩筐下放着一盆燃烧的茶树籽。汪祥珍不断地翻转着箩筐上4包用纱布包裹着的茶叶,这就是莫干黄茶最关键的制作工艺——焖黄。“焖制很讲究,经过2个小时的焖烧才能完成,要时常翻看,不能焖焦,也不能焖太黄。否则茶会变得苦涩,泡出来的茶汤是浑浊的。”汪祥珍说。

  “炒茶可以用机器替代,可是‘焖黄’这一环节目前还只能人工制作。因为机器焖不出特有的色香味。”横岭生态园新生代茶农赵雪峰一旁说道。

  德清县现有茶园面积2万亩,其“莫干黄芽” 曾与西湖龙井等品牌被评为我省首批七大名茶而辉煌。近年来,德清茶产业受区域面积限制,发展空间不断缩小。

  如何在我省名优绿茶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再创辉煌,德清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差异化竞争之路,欲做精做强黄茶特色品牌。

  从去年开始,德清茶产业开始了品牌整合之路。新成立第一家德清莫干山黄芽茶业有限公司,整合了县内主要生产“莫干黄芽”的生产企业,实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重新塑造“横岭春晓”为莫干黄芽的新品牌,打响黄茶类品牌。

  “企业通过整合,来提高生产力,在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科技研发等全产业链重新配置资源,扬长避短、强强联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莫干山镇副镇长沈神武说。

  “莫干黄茶”在浙江名优区域品牌竞争中杀出重围,重振历史名茶辉煌,是德清茶农的期待。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莫干黄芽”能否常飘香 2014-05-02 3451596 2 2014年05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