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
浙江科技创新五大亮点
2013年,是浙江的“科技丰收年”,在今年初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我省为主完成的获奖成果为历年之最、高等级获奖成果数为我省历年之最、浙大为主完成获奖成果首次位居全国高校之首。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日正式召开,省科学技术成果奖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共有278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89项、三等奖161项。
盘点获奖成果,我们看到了2013年度浙江科技创新的五大亮点:
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
省科学技术奖励突出产学研合作,把经济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由产学研合作完成的成果159项,占57.2%,2012年新增产值371.7亿元、新增利税64.2亿元,相关技术在省内外250个单位推广应用,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科研单位获科研经费3.7亿元。如由浙江大学研发,并在杭州蓝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的“大面积氧化物薄膜材料的微纳结构可控制备、性能调控技术”成果,发明了在浮法玻璃退火窑和锡槽内、移动玻璃表面高效沉积微纳结构氧化物薄膜的关键工艺技术、装备,形成了大面积氧化物节能镀膜玻璃的产业化成套技术,2012年新增产值4.9亿元,新增利税1.2亿元。
企业成为研发主体
由企业独立完成或参与完成的成果182项,占65.5%,其中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124项,占44.6%,比去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如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高效控制PM2.5电除尘技术与装备”成果,自主研发了双极性异距荷电、库仑凝聚和配套电源技术,增强了电凝聚效应,提高了PM2.5的有效捕集率,关键技术获2项发明专利,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新增产值1.5亿元,利税1020万元。
成果总体水平高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的成果141项,发表论文1695篇,其中SCI论文5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652件,授权著作权等其他知识产权651件。如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完成的“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线及其微纳器件应用”成果,研究开发了高温原位掺杂技术,降低了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线的制备成本,分别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他引3000多次。
关乎民生成果多
与人民生活、健康、食品安全、节能环保相关的成果81项,占29.1%。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完成的“三十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早期筛查与干预技术的创建与应用”成果,率先在国内创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全程健康干预体系,成功筛查437万例新生儿,筛查率达98.4%,居世界前列,共发现突变基因214个,其中81个为国际上首次发现的突变基因,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3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89篇。
中青年成为骨干力量
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完成的成果192项,占69.1%。如宁波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中青年科技人员完成的“口岸高风险种苗病原分子检测和检疫处理技术研究及其体系构建应用”成果,首创了66 种种苗高风险病原准确、快速、灵敏、低成本的分子检测方法和鉴定体系,以及线虫等有害生物防治的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药剂和热蒸检疫处理技术体系,提高了疫情检出率,降低了病原入侵风险,在全国24个省(市)的74个口岸和10家企业示范、推广、应用,研究团队绝大部分科技人员是70后的青年科技人员,年龄最小的只有31岁,2010年至2012 年,该成果应用单位减少损失10.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