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体

一堂走动的诗词课让大学生触景生情

诗在湖光山色中

  本报杭州4月29日讯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王芳芳 袁宁馨

  融融四月,恰逢西子初妆时,浩浩湖水,正是幽湖梦寻处。这个时候,一场梦寻西湖的人文之旅,一次诗景交融的国学课堂,为这如画的山色湖光更添了诗意。

  今天,作为本报主办的全民阅读活动——“西湖阅读马拉松”的一个“补给站”,一堂别开生面的诗词课在西子湖畔的孤山举行。

  大自然里的山山水水就是人文教室,上课的是中华诗词文化学院面授教务部部长沈利斌,听课的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兴华诗社和明德书院的大学生诗词爱好者,授课方式也是流动性的,边走边讲,停停走走,即兴创作。

  “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放鹤亭的对联是沈利斌老师的教材,“这是林则徐所撰的楹联,借林散之的如椽巨笔挥毫书写,别具古意。”湖光山色里,大学生们学起了诗词格律的押韵知识。

  一路寻诗听诗品诗,沾染满身花香诗香,出放鹤亭右转,便是鲁迅广场,过鲁迅广场,即是三面环水的白堤。兴华诗社的同学们吟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随即念起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兴华诗社的孙婉菲同学是古诗词的忠实爱好者,她说:“诗词是需要灵感的,没有意境,就写不出佳句,在西湖边上诗词课特别能激发灵感。”行至芳菲处,她当即做《忆秦娥》一首,聊以寄情——

  “春波满,迎堤翠柳轻拂岸。轻拂岸,行人经止,随风低唤。孤山何处当年畔,梅消鹤去情如幻。情如幻,芳心再入,梦魂一段。”

  自东向西,漫步白堤,过平湖秋月,“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的绝世佳对又成了现成的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诗社大学生刘梦梦现场创作了一首七言绝句《孤山西湖》:

  “浓抹淡妆比西子,桥次妙句赋新诗。白堤绿水迎来客,孤山名士谁不知?”

  “流动的课堂”行至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亭前,沈利斌指着那副绝妙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细细道来——这是一副叠字联,属于装饰联的一种,而装饰联是对联的一种类型。

  “根据功能不同,对联可以分为装饰联、春联、喜联、挽联等,而叠字联又是一种特殊的装饰联,同样特殊的还有顶针联、回文联等。”沈利斌的授课吸引来了周边不少游客,“这副对联有着多种不同的读法,被称作‘连珠对’、‘踩花格’,不但顺读、倒读皆可,还能如脚踩花步,循环往复,可读作‘水处明,山处秀,水山处处明秀;晴时好,雨时奇,晴雨时时好奇。’上联着笔空间,写西湖山水,明丽秀美;下联着笔时间,写西湖四时,晴雨皆奇。”

  听着听着,不少同学触景生情,现场作诗:

  “吟句对青山,梅妻鹤子缘。高眠留隐者,遗韵在人间。”

  ……

  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汉字,经过巧妙的拼合,或为巍巍,或为潺潺,轻吟之,若珠落玉盘,回味悠长。

  “我们之所以读诗赏诗,大而言之,是为了传承中华传统,弘扬优秀文化;小而言之,是因为诗词能带给我们收获和启迪——立德,燃情,启智,创新。” 沈利斌说,游走西湖,诗歌在山水里,文化在风景中。此时此刻,那山,就是一支曲;那水,就是一首歌;镌刻的、流淌的,都是层层叠叠、斑斑驳驳的历史和文化。

  几天前,由中华诗词学院和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携手成立的国内首个中华诗词文化学院刚刚在西子湖畔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是新成立的中华诗词文化学院名誉院长,虽然他是个科学家,却一直重视诗歌,提倡以诗歌为载体的综合素质教育——诗教。“从小学到中学我们都知道,‘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什么用这个‘闹’字好?” 杨叔子用科学家的角度解释:“‘绿”是千里江南的空间拓扑学中的特征突变量,“闹”是一个小小的枝头空间的特征突变量,如果用“红”啊“浓”啊“香”啊这些字感觉都不对,就是这个“闹”字最好,其他词无法取代。

  一堂课,虽微不足道,但我们希望,诗词文化这连绵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结晶和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滔滔历史长河中,永远延续。


浙江日报 文体 00013 诗在湖光山色中 2014-04-30 3454672 2 2014年04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