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人何在
一个纸伞老师傅的等待
这个4月,房金泉师傅的大事是镶好牙齿,好到天目山下的纸伞作坊里,教授新招来的学徒。
据说余杭纸伞已经有230年的历史。做伞,是房金泉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房金泉的父亲是绍兴桥岙村人,12岁开始学做伞。抗日战争时,父亲逃难到杭州,在卖鱼桥开过作坊。伞骨制作是房家绝活,许多纸伞铺子都来拿伞骨。
解放后,余杭组织纸伞合作社,父亲把杭州城里的家私变卖,举家迁到了临平。1956年,房金泉12岁时又像父亲一样开始学做伞骨。“做纸伞有严格的分工,我学的是伞骨制作。现在,要有我和师兄、师妹再加上糊伞面的孙水根师傅,才能做出一把完整的纸伞来。”纸伞合作社后来变成纸伞厂,房金泉记得,1962年前后纸伞生意最好,当时凭票供应,许多人从老远的地方来排队买伞。
最高峰时年产50万把,余杭纸伞曾经辉煌,但合作化之后是工业化改造,让这辉煌随着新工艺新产品的到来戛然而止。因为有了钢骨伞,有了机器生产的晴雨两用洋伞,余杭纸伞生产逐渐式微,到上世纪70年代彻底停产。房金泉23岁时,纸伞厂被合并入服装厂,他歇下了手里的活计,成了服装厂的保卫科长。此后一别四十年,再不做纸伞。
到了2006年,瓶窑一家涂料厂老板刘有泉对余杭当地领导提出,家有一把纸伞,伞骨三十多年没有坏,能否重新恢复余杭纸伞工艺?当地媒体播报了这一消息,帮助寻找纸伞师傅。房师傅师兄妹还有糊伞师傅孙水根,四十年后再次汇拢来。
一拿起竹刀,房金泉关于纸伞的记忆都呼啸而回。伞骨铮铮,桃花纸炫彩,一遍遍烘烤,余杭纸伞,重又在老师傅们的手里复活。但,余杭纸伞这就活了么?市场在哪里?
2009年,正在寻寻觅觅的张雷,遇见了房金泉师傅。让设计师着迷的是,余杭纸伞制作的70多道工序里,每一个工序都有“道法自然”的启示,拆解、分析、衍生、创造,宝山大开,灵感喷涌。
房金泉按照张雷给的图纸,对雨伞伞骨制作稍作调整,伞骨的前端,做成了弯曲的。这就是后来在米兰设计展上获得成功的作品。设计在米兰获奖了,对房金泉生活的直接影响是,有一家英国公司辗转打电话找到刘有泉,希望能够订购200把余杭纸伞。
“手工制作费时,我们第一次连续做了一个多月,才做出100把纸伞,光成本每把伞就要200元钱。”但是英国公司竟答应了每把100欧元的不菲售价,可房金泉遗憾地发现,面对这张大订单,他们已经不具备按时交货的能力。房金泉跟张雷说,“有市场能生产才有生命力,余杭纸伞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回不去从前,可要面向未来。因为“品物流形”和余杭纸伞的故事,房金泉成了各家电视台的座上宾。“一家电视台的演播厅请我去演示余杭纸伞制作,1500平方米的录播厅,11个摄像机对牢我。”老人想起来,很骄傲。
房金泉变得很“潮”,他拿着Ipad说,“百度上,你去搜索,房金泉+余杭纸伞,有80多页内容。”两部摄像机、三个照相机是他的“装备”,关于余杭纸伞的各类电视节目他都搜集,U盘都有一大堆。
老人很积极努力配合各种节目邀约,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生要写余杭纸伞的论文,他也乐于帮助。让他感到高兴的是,张雷和他的团队,从余杭纸伞出发,获得了各种设计大奖,带来的高关注度,也反哺给了余杭纸伞。房金泉觉得,即使等不到传人,至少余杭纸伞的制作工艺在他们手里,还能通过数字影像的方式留下来,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70岁的他还不能放弃等待。他和大师兄陈月祥的讨论略显焦灼,“年轻人要肯加入进来,得有高工资。没个三五年学不来,但现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谁会安心来学这个?如果招来的学徒是五十多岁的,还是没希望。再过十年,我们也等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