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下山脱贫拔“穷根”

——记武义县扶贫办原主任董春法

  本报记者 阮蓓茜

  县委报道组 朱跃军 温君凯

  【党员名片】董春法,1943年8月出生,武义县扶贫办原主任。

  一早,退休在家的董春法刚起床,手机就响了。“老董,村里买了块大石头,你来给我们写村名。”“老董,来看我们啊!”……电话那头,武义县泉溪镇黄坛村村民抢着说话。全村400多户人家之前在董春法的帮助下下山脱贫,每逢村里有大事,都会请他过去。

  在武义,只要谈到下山脱贫,人们就会提起董春法。1993年7月,董春法调任县扶贫办主任。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全县23个乡镇中有13个山区乡镇属贫困地区,12万人口处在贫困线下,其中8万多人居住在高山区和深山区。

  面对这一切,董春法失眠了好几夜,这副重担该怎么挑起来?这位农民出身、在部队经受过磨练的汉子,开始了漫长的跋涉。

  当时,扶贫办只有董春法和一位借调的小伙子钟国江,两人一块深入山区走访调查。每次出门都要跑好几个村,一天乘车100来公里,再爬三四十里的山路。

  就这样,在一年最热的7月至9月,他们跑了60多个村。他们苦苦探索和寻找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办法。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董春法心中形成,要使高山上的农民拔掉穷根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下山脱贫。他的调研报告促成《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的出台。

  然而,要让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上的农民搬迁到全新、陌生的地方,大大小小的难题数不胜数。董春法一头扎进了这千头万绪中。

  九龙山村原来在海拔1000余米的高山中,山上除了有点山垄田,几乎全是岩石,是全县出名的“光棍村”。董春法来到村里,和大家商量下山。靠着县里的40万元扶贫资金和优惠政策,九龙山村整体搬迁。如今,走进新九龙山村,看到的是一幅全新的景象。一条12米宽、100米长的水泥路,连接着省道和村庄。村里,60多幢小楼房规划整齐,修建一新。为了帮助更多的村下山脱贫,他一趟趟往市里、省里跑,争取政策支持。这些年,全县已有411个自然村16569户50252名山民搬迁下山。

  如今,72岁的董春法依然牵挂着那些搬迁下山的农民朋友,依然为新村的发展四处奔波。

  【党员心愿】看到这么多农民下山脱贫,我心里高兴。我希望他们生活越来越富足,这也见证了我当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下山脱贫拔“穷根” 2014-04-26 3433936 2 2014年04月26日 星期六